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农业科技发展情况与途径

2021-4-13 |

1东莞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

1.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断深入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成功。“十一五”以来,东莞市在省内率先完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全市除莞城外32个镇街都建立了综合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形成了以市、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力,一批涉农的协(学)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截至2011年,全市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定编806人,实有工作人员846人,具有中级职称的40人,初级职称的111人。在入编的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247人,占在编人数的64%,比全省的(占32.4%)高约1倍,全市镇级农技中心全部设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办公面积达2.2万m2,检测(化验)室面积3800多m2,平均每个中心拥有300m2办公场所和115m2的检测(化验)室,每个农技中心每年财政经费约为284万元,达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五有”目标,即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工具。据省农厅2010年统计,全省54.3%的区域性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自有办公用房,67.0%没有基本交通工具,64.6%没有技术推广及办公必备的仪器设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农业局组织遴选了农作物主导品种累计31个和主推技术39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5个,科技入户点68个,并通过文件、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推广,以科技下乡活动、基地示范、科技入户等方式,推广应用面积1147.2多hm2,覆盖蔬菜、香蕉、荔枝、花卉和水稻等大宗农产品,示范带动农户近2500户,辐射面积1733.3hm2。

1.2农业科技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东莞农业农村信息网在过去5年继续保持位居全省同类网站的前列,连续获得由农业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颁发的“中国农业网站百强”、“中国农业信息化贡献单位”、“市级卓越农业政府网站”等殊荣。2012年与菜虫网合作,首次将电子商务完整地应用于荔枝鲜果销售,开创了东莞网上荔枝节,为果农和普通消费者搭建生产与销售渠道,有效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东莞市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如2006年开始先后启动了供莞生猪和蔬菜产销联建工作,目前共认定生猪定点供莞基地225家,年供应能力达750多万头,认定供莞蔬菜生产基地53个,面积6100hm2,年供应能力35.9万t,供莞基地的有关资料信息化,方便了消费者查询和管理部门监管追溯;建设供莞生猪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已覆盖18个镇街,其中16个镇街与市监控中心联网,实现了动物视频监控信息化,为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农艺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

随着农机补贴政策强度的不断增强和人力工资的不断上涨,全市农机购置率逐步提高,农艺与农机进一步结合,如水肥一体化技术与滴溉设施结合,果园密弊改造技术与修剪机结合等,加快农机应用,经济作物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等农业机械化逐年得到发展。2011年全市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为28.1%,近几年一直以1个百分点的水平增长;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5.0%,近几年也是以1~3个百分点的水平增长;全市农作物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分别为65.2%、1.27%、5.41%。全市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达2.65万kW,田园管理机982台,水果分级机1318台套。

2东莞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尽管东莞市农业科技在改革开放30多年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发展遇到了新问题、新情况,这些问题对该市今后的农业科技发展将构成一定的影响,值得认真分析。

2.1农业科研资源结构不合理

目前,东莞有5家市级科研机构,分别为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利用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以及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等农业机电一体化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市生物技术研究所:重点开展植物组织培养繁殖技术、食用菌、微生物发酵、生物防治等生物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市香蕉蔬菜研究所:重点开展香蕉、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利用,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与推广,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以及采后保鲜、贮运、加工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市粮作花卉研究所:重点开展粮食作物和花卉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与推广工作,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粮食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市畜牧科学研究所:重点对蓝塘猪、大花白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开展优质良种猪的引进、繁育和推广,负责畜禽绿色饲料的研究与应用,畜禽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的研究、推广工作。除畜科所和蕉菜所的职能是相对独立外,其余3家科研单位都不同程度参与园艺花卉的研究,因而出现研究领域相同、课题近似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大致是东莞市农业产业由以前的粮食水稻、水果橙柑桔香蕉调整为现时的蔬菜、香蕉、荔枝和花卉,产业调整后科研单位的研究内容也顺应调整。由于研究领域的类同,无论研究的投入,人才的引进都出现类同,在研究项目的立项方面也出现竞争,这对财政资金的安排造成不利,甚至有资源重复浪费的嫌疑。

2.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入力度不够

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少。“十一五”期间东莞市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市级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十二五”期间更增加至20亿,但投入到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却很少。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东莞市对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为0.5%,而广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为0.8%,世界平均水平为1%,而发达国家已达5%。据统计,2011年市科技计划项目投入农业方面的(含科研单位及农业企业)共9个项目128.55万元,仅占“科技东莞工程”总投入的0.064%。

2.3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低

2010年,广东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40%,东莞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4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科研立项与实际需要不够紧密。目前科研单位仍有部分的项目立项没有遵循当地农业生产需要,仅从本部门需要出发而争取资金,这必然导致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不对应的现象,也就难以成功向农民或农业企业推广转化。(2)科研与推广脱节。目前我国的科研与技术推广分属不同的体系,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以承担科研项目、开展研究工作为主,当项目完成,成果得到鉴定,该工作便告一段落,科研人员的工作责任也告一段落,没有后续的推广责任和经费,则该成果很有可能束之高阁了。而目前东莞市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严重不足,开展技术应用推广主要还是依靠高端的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的力量,若高级科技人员与生产结合力度不够,必然影响成果的转化应用。(3)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制约了成果的应用。东莞市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仍以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模式为主,农民是最传统守旧的群体,加上在生产一线的农民年龄大都是40~60岁,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形成,导致这一群体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率偏低,造成成果转化速度慢。(4)成果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目前科研项目的成果考核评价,以论文、专利或标准等指标为主要考评依据,没有设置转化应用方面的要求,因此科研人员缺乏动力去落实成果的转化工作。

2.4整体产业技术水平不高

东莞市目前的农业产业主要是蔬菜、香蕉、荔枝和花卉。蔬菜现时主要是大田种植,常年复种面积达1.98万hm2;少量的设施蔬菜分布在麻涌、清溪、洪梅、东城、石排、望牛墩、企石、桥头等部分镇街。该产业的关键技术是高效、安全和采后加工保鲜与贮运,实施这些技术需要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相对应素质的生产者,低素质、小规模生产经营影响该产业技术水平提升。香蕉一直是东莞市传统的优势农产品,在东莞市原种植面积超过5333.3hm2,因枯萎病的影响,现面积缩减至3330多hm2,抗枯萎病优良品种选育成为该产业的当务之急,目前还未有可大面积推广且品种优良的真正抗病品种,轮作间作技术、无伤采收和保鲜技术、非冷藏运输保鲜技术是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同样受规模种植与经营的制约,这些关键技术在小规模分散的种植户中难以应用。荔枝是东莞市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以糯米滋、桂味为主栽品种,面积约8.67万hm2。由于多年来果熟期相近,保鲜无法解决,价格低,出现近九成面积失管的现象,省人工的小型机具与农艺结合应用技术、采后保鲜和果品上市期的调节技术成为该产业的关键技术,只有少数一些种植大户敢投入,精心管理,每年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花卉是东莞市发展较晚的产业,规模较园林绿化行业小,以露地和简易大棚种植为主,包括观叶植物、切花和盆花,种植面积约18万m2,组培快繁技术、穴盘苗基质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花期调控技术是该产业的关键技术,由于该产业起步晚,生产高档花卉需要投入较大的温室大棚,而东莞市的土地租赁期短、规模小,制约了投资方投入信心,没有投入相关的设施设备,关键技术就难于解决,产业发展也受到限制。

3东莞农业科技发展对策

3.1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扶持农业科技创新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相对二、三产业利润低,农业科研更多带有公益性,解决农业科技创新的后劲疲乏,需要大幅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确保科研与推广的延续性,当中政府投入起着关键的作用。东莞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应争取达到1.0%的目标,短期应从0.5%上升到省的平均水平0.8%,可考虑在“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设置农业科技专项,以稳定扶持和部分竞争的形式,对全市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进行资金扶持,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环境。

3.2设立重大专项,破解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

东莞农业发展至今,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限制各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瓶颈”日益凸显,要求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转型。针对各产业发展现状,设立重大专项,突破产业发展的难题,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主要作物品种的选育研究。以荔枝、香蕉、特色蔬菜和特色花卉等大宗农产品为对象,加强上述作物优良抗病品种的引进和选育,每个产业努力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关键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3~4个主打品种,逐步建成主打品种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市场,为产业化打下基础。(2)以安全、高效生产为重点,开展相关的栽培技术与管理模式研究与示范。针对东莞市农业产业技术现状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需求,开展高产、优质、高效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安全生产与管理技术以及技术集成的研究,建立示范基地,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加大推广应用的范围,提高食用农产品的安全保障能力。(3)加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采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重点农作物开展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鉴定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建立多个种质资源圃,开展种质鉴定评价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鉴定及指纹图谱构建等方面的研究,保护作物的多样性,发掘优异基因资源,为良种培育创造条件。(4)开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对全市目前的水果、蔬菜、花卉等主导产业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进行梳理,制定攻关计划,确定重点,综合现有的技术力量,并借助国内高等院校的力量和资源,联合攻关,提升东莞市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使农民增收,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3.3加强统筹协调,综合利用资源

针对目前市级科研单位研究内容出现类同的境况,在开展科研创新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协调和统筹资源组合利用,集中力量进行科研创新与推广,从而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至“十五”初,东莞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5%[4],与发达国家的70%~80%还有很大差距。要利用省产业技术体系在东莞市所设的综合示范与培训站,积极与省相关产业体系对接,将相关的技术和资源为我所用,同时也结合市人才工作中有关创新团队的培养政策和东莞市科研单位的实际,以产业技术为主线,以创新团队为技术依托,以市级首席专家负责制为模式,合理分配资源,实行联合攻关,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发挥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和效能,为农业科研服务。

3.4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提高产业科技素质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因此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伴随农业人才的成长。抓住东莞市推出人才工作一系列政策的有利时机,对市农业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人才做好培养规划,为他们提供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教育学习机会,鼓励人才成长并发挥作为生产力的作用。同时兼顾普通农民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水平的提高,继续加强科普性培训教育,全面提高东莞市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提高东莞市农业科技水平提供人力支撑。

作者:毛丰伟 洪艳 王燕 蔡泳清 单位:东莞市粮作花卉研究所 东莞市农业局 东莞市麻涌镇农林水务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