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己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以租赁为主的阶段。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指出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实现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全新模式,很快在全国各地近郊、县域发展起来。休闲农业在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的同时,并形成了生态文明、乡村与城市统筹发展的良好格局,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休闲农业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尽管国内休闲农业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但休闲农业的实践却由来已久,全国各地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多层次的探索,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景产业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模式一:农业生产过程利用。浙江千岛湖乘坐机械船休闲观光园那巨网捕鱼,水花飞溅,群鱼狂舞,景象壮观,很快成了千岛湖旅游的一张金名片。每年游客能看到巨网捕鱼次数达到150次上下,仅船票收入就达到300多万元。同时,由于生态优良和游客的共同参与,该景区的鱼也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热销产品。
模式二: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对有条件、有特色的农田进行精雕细琢,赋予它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使其成为市民休憩的家园。大连市的农民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迷宫图案种玉米,长成的玉米迷宫吸引了大批游客;北京市大兴区包装了150多个各类蔬菜园、瓜果园和花卉园,以休闲体验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有10余条,每年接待的中外游客达100多万人次,总收入近6000多万元;南京农业嘉年华举办螃蟹节、梅花节、葡萄节等20多个农业节庆活动,促进了农产品销售,提升了当地农业旅游的知名度。
模式三:农业生态功能的开发。北京市门头沟区在煤矿和非煤矿山关闭后的废弃地发展蘑菇栽培,将废弃的采石坑变成一个景观湖。建成休闲公园、果园和特种养殖基地,发展干鲜果品、食用菌等特色经济,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改造环境、发展经济有机结合,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修复示范基地。
模式四:农业生态环境的利用。上海奉贤每年4月上旬前后举办菜花节,除了观赏“油菜花海”外,还推出了田园爱情派对、菜花写生、奉贤农副产品展销等24项主题活动,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田园闲趣。
模式五:农业废弃物和农产品的创意利用。用废弃的鱼骨或农作物秸秆作画,编织手提袋、动物、宠物篮等。麦秸工艺画已经成为不少地区的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模式六:农产品奇异化生产。培养特大南瓜、方型西瓜、饲养袖珍宠物、特种颜色花卉以及其它具有特种极端品质的农产品等。随着休闲社会的来临,休闲经济会飞速地增长,定会带动从业队伍快速壮大。由于我国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专业类人才紧缺,在强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现象相当普遍,造成了休闲农业市场严重的混乱局面。除了管理体制、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人才匮乏是造成该产业人才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
一、高校开设休闲农业专业的必要性
1.休闲农业自身发展需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优化调整农业发展定位,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新形式,农业正在由单一提供农产品转变为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发展旅游文化等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休闲农业借助创意产业理念,融入农业生产生活。随着我国农业转型和新型农业系统的构建,休闲农业实践为我国农业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渐成趋势。休闲农业的蓬勃兴起急需专业类人才的培养与之相匹配和适应。
2.社会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迅速兴起,使得我国社会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全面发展,并在21世纪初向发展型目标迈进。在今后数十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中国人民对包括休闲、观光等在内的自我个体现实需要将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然而,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必须具备其它几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社会的政治目标。这一点无疑已有确切的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这一政治目标的强有力的支撑;其二是社会休闲文化的发展认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融合的推进,休闲意识不断地与国际接轨,休闲文化积累丰厚,有着极为丰富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并且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伦理道德、审美观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休闲农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势必得到空前的发展。
3.传统农业专业调整改造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农业发展学科,培养不同程度的农业专门人才,而且对已经设置的学科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重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和转变过程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但是,以往的改革大多为数量和内容上的变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专业为中心的高校培养模式,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和发挥,导致学生实际工作适应能力较差。在西方,高校农业类专业口径较宽,涵盖体系比较完善,不同的专业课程之间相互渗透,课程所学知识与实际农业发展水平和应用紧密相连,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学到全面、新颖的农业专业发展现状和将来发展趋势。
二、休闲农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分析
1.理论教学方面。如何将休闲教育与农业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各式休闲教育在我国已经蓬勃开展起来,比如休闲体育教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经济学等等,而休闲农业教育的发展比较滞后。相对于大陆的休闲农业教育,台湾之所以发展休闲农业教育比较好,是因为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有专业的人才熟悉休闲农业的管理、经营及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指导现实工作。有效的将休闲学科教育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仅要从理论上增加休闲学科的相关内容,加深对休闲产业的理解和认识,还要从实践的角度认识发展休闲产业的目标和要求,使得学生从思想的高度对休闲产业学科有一个系统、全面、详细的了解,同时,对休闲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真正实现通过体验式的教学环节实践这一积极、动态休闲方式的学习,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农业课程学习意识,为将来步入休闲农业管理这一领域打下认识与技能的准备。农业专业课程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国内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还需要深入地联系经营、管理理论,实现农业课程的休闲化特点转变。这也是实现高校农业课程开放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需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简单的说教教育逐渐的发展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仅仅从理论上理解所学知识,更从实践的高度去认识所学内容。
2.实践教学方面。休闲农业课程目标是制定教学内容的根本出发点,应该全面地服务于学生身心对于专业的发展需求,从实践出发,突破以知识灌输为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专业技能,把握知识前沿理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与就业本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依据休闲教育的需要,休闲农业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应以休闲教育的相关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的内容则首选休闲特征和体验特征突出的休闲农业模式和典型的地区为体验基地。因为只有广泛参与休闲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充分的“休闲体验”过程中,不断感悟休闲、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与光明前途,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和休闲观,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休闲农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设计。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即讨论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休闲农业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建立必须从学校农业教育、休闲教育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休闲农业体验纳入到农业学科课程的改革中去思考。体验类项目的教学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所以,课外和校外时间都被纳入到休闲教育的视野中。休闲农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多层次:(1)低年级(大一至大二)阶段以开设常规型教学课,课程内容以农业学科教育、休闲教育课程、经营、管理理论学习为主。具体课程可根据授课时数前后相继,衔接安排,也可平行安排整体推进;(2)三、四年级则主要开设综合活动课,内容按照实践要求、结合学生爱好为依据,这一改变使得高校农业教育得到拓展,给学生留下更大的发挥和学习空间;(3)鼓励课堂内部知识向实践的转化,积极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使得传统以学生为辅逐渐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和积极性。4.休闲农业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休闲农业专业课程的重点是介绍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同地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的特点、休闲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各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发达国家和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如何高效地进行休闲农业方面的管理等等。
三、结论与建议
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培养大量的休闲农业专业人才作保障。增设休闲农业专业是农业自身发展、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休闲专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有关教育、农业部门和高等院校尽快采取措施,把握机遇,科学论证,为休闲农业及其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休闲农业走向生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做出贡献。
作者:常伟 罗剑朝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