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子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原因探讨
1.1农村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1.1.1家庭教育资源的限制(1)从教育期望来看,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孩子学习基本的知识,具备读、写、算等能力,能应对生活的需要。二是希望孩子通过上学的途径改变自己位于底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而这两种期望往往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转换。而城市的大多数家庭,由于父母受城市文化的熏陶,相应的对其子女也有较高的教育期望,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更多的是通过上大学这一途径,实现自我的最大发展。而子女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一观念,自我的教育期望和学习热情也较高。这种教育期望相对来说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学习热情和取得较好学习表现。(2)从文化资本来看:无论是农村的大环境氛围,还是家庭文化氛围都较差,农村子弟所受教育主要来源于学校,所接触的书籍局限于学校发的课本;农村没有相应的文化设施,比如图书馆,缺少借阅书籍的途径,缺少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使得农村孩子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机会较少。由于常常要帮助父母干活,使得许多孩子无法安心在家学习,直接影响农村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竞争力。(3)从人力资本来看,农村家庭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的比例较高,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中的有关数据计算显示,城市大专以上人口的比例是乡村的18.55倍。因此,相对于城市家庭来说,农村家庭的父母为孩子学习提供辅导的能力不足。另外农村外出打工的家长多,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共2200.32万人[2]。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家长对孩子无法进行指导。在教育期望、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等3种视角下,家庭教育上的优势都是通过首先转化为子女个人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业表现,进而通过考试竞争力转化为教育机会。
1.1.2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据《2011中国统计学年鉴》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而且还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199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2.20∶1,200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2.79:1,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扩大到3.33:1,到2010年稍微有点回落,为3.23:1,但是总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下层的相当一部分是农村人口,而经济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特征。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的学业支付各种相关费用,从而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条件。包括购买各类参考书籍、先进的学习教辅用品、参加各类辅导培训班,聘请专业人士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参与各种相关的社会活动等以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能为子女提供优质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其可以专心投入在学习中,这也会一定程度帮助子女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此外,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子女即使在考试中失败,仍然可以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等方式进入好的学校,这是以经济资源直接换取优质教育机会的优势。而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学费已经成为了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负担,从小学到大学分流到哪一类的学校,几乎完全凭借孩子在考试中的表现。因此,家庭经济处于劣势的孩子想要进入好的学校,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也是经济资源排斥的一种表现。
1.2农村学校教育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处于落后状态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对农村子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现以2010年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情况来说明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师资力量的差距,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城镇普通初中专任老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农村中学多70.78%,本科学历的老师多近15%,而专科学历、高中学历及高中以下学历的老师则比农村初中少17.66%、35.33%、37.86%。农村普通初中学校老师的学历明显比城镇的老师要低,且其中很多农村教师是经由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拿到相关的学历,学历的含金量较低,相应的农村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比城镇老师要低。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农村相对艰苦的环境和较低的工资待遇,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教学;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培养的优秀教师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走出农村,使得农村的师资力量越来越弱,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最终影响农村孩子在考试中的竞争力。
1.2.2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足,条件落后城市学校的体育馆、实验馆、科技馆、图书馆、教室配备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非常常见。而农村学校由于资金的缺乏,教学实验实习场所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书本上的实验大多只能在黑板和讲台上演示,学生几乎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同时,多媒体教学在农村也由于资金和设备的缺乏,无法付诸实施,一般学校仅仅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此外农村学校也没有图书馆,图书资料匮乏,严重影响农村孩子全面素质的发展。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学生综合素质与城市孩子有差异,在残酷的升学竞争中处于弱势。许多农村孩子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失学,教育部发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毛入学率仅为52.7%。根据2005年在校学生4030.95万人计算,大约有3720.88万孩子流入社会,而这些流失的孩子大部分是农村学生。另外,据青基会调查,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1.3高考录取政策的影响
高考表面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首先,从录取分数线来看,2009、2010年和2011年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线湖南省分别为534、567、572分;河南省分别为567、552、540分;陕西省分别为537、556、517分;贵州省分别为477、481、470分;上海为455、465、462分;北京为501、494、484分。湖南2010、2011年的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线比上海高出100多分[3]。而其他年度的录取分数线也同样相差悬殊。其次,从总体录取率来看,2009、2010、2011年河南省的整体录取率为58%、63%、75%;陕西省为54%、61.7%、63.4%;贵州的录取率分别为53.61%、63.2%、70.13%;而上海的录取率则分别为84%、85%、89%;北京的录取率为79.5%、84.6%、86%[4]。上海和北京的录取率远远高于以河南、陕西、贵州为代表的农村学生占多数的人口大省。从全国来看,北京、上海等这些重点高校聚集的大城市受到了较多的照顾;而在一个省内部,省城和大城市也受到了较多的照顾。那些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具有优势的区域,在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中占据了优势;那些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处于边缘化的区域,在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中也处于劣势。而农村作为我国经济和文化的最弱地区,农村家庭子弟的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取处于最不利的情况。
2促进农村子弟入学机会均等的若干建议
2.1改进农村教育财政制度
首先,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确立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并使我国的公共教育投资向农村倾斜。其次,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确立农村教育费用的分担比例。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在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方面,也会因经济状况不一样导致各地有较大的差异。中央财政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来确立多级多类的农村教育费用的分担比例。中央财政应负担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部经费,负担较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大部分经费,负担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小部分经费[5]。对于贫困地区教育经费奇缺的情况,政府可采取特殊政策,专项投入,在制度上减缓和解决农村教育财政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同时,积极引进民间投资,逐步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
2.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除了加大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以外,还应切实提高农村学生的考试竞争力,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而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则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优秀的人才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而农村学校培养的优秀教师又不断的流失,导致城乡之间师资力量存在巨大差距。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农村教师的待遇远远低于城市教师。因此,解决师资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在当前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下,教师工资的发放主要依赖于县级财政,而县级财政的力量弱小,难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试着改善教师工资的发放比例和来源,使农村教师的工资由国家、省级和县级财政各负担一部分,并主要由省级财政进行合理统筹,从而有效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2.3规划高校区域设置,适当调整高考制度
鉴于高考在我国社会流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提高农村子弟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从而使高考更好地发挥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但是由于各高校与所在地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东部高校普遍得到了所在省市区财力物力的支持,所以受到在高考录取时增加本地生源的压力。即使是部属高校也由于部省共建的原因不得不增加本地区的招生比例。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从高校的地方配置入手。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看,真正好大学的资源配置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其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的质量和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公平相对实现得较好,但他们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渠道是地方性大学和社区大学,而不是全国性、综合性大学。我国可以逐步开始仿照国外的做法,一些全国性、综合性的大学,譬如清华、北大,应该敞开大门,择优录取符合要求的每个学生。还应在全国各省市建设一批地方性或专业性学校作为对全国性综合性院校的补充,这些学校的招生名额应严格按照人口比例分配。另外,也可以按照每年农村学生高考报名的比例,要求各重点学校录用一定比例的农村学生,或采取对农村乡镇中学实行部分优生单独考核录取或降分录取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
2.4筹建乡镇图书馆,完善农村文化设施
影响农村孩子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几乎没有图书馆。图书是学习的阶梯,拓展知识面的最有效途径。而农村学校很少配备有图书馆,农村的乡镇一般也只有卖书的小铺子,图书的数量少,内容单一;只有在县城才会有图书馆,而对于他们来说,县城距离较远,不能作为大部分农村孩子的有效借阅途径。另外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农村孩子对图书的购买能力也非常有限,无法达到有效的阅读面。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家投资为主,公益捐献图书、资金为辅(比如设置农村图书馆基金),以乡镇为单位,筹建图书馆,是改善农村整体缺乏文化氛围的状况、拓展农村孩子知识面、提升整体素质的必要措施。
作者:许二梅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