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高等教育公平现状
1.1高等教育的起点不均
虽然我国法律规定我国公民具有依法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从具体方面来看,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的公民所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差异较大。在我国一、二线城市中,许多中学具有免试推荐学生入读大学的资格,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自主招生、竞赛等进入心仪的大学,不必经过高考这座独木桥[2]。在大型城市中,这类机会较为多见。另外,国家投资重点建设的学校,在学校所在地的招生数量与生源地人数之比远高于其他省份,例如,北京学生考取北大的比例以及上海学生考取复旦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其他地方。高等教育学校的门槛不仅在于高考成绩,另一个较大的门槛是高等教育的收费。高效的收费标准明显比义务教育阶段偏高,使得一些无法承担学费的学子被挡在了高校大门之外。由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高校的收费标准明显在农村居民的承受范围之外。这一现象使部分农村学子背负上巨额的债务,也迫使部分家境不好的农村学子被迫放弃高等教育,选择一些收费较低,但教育质量较差,教育资源较少的学校。我国的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使得农村子女无法和城市子女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发展、竞争。
1.2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均
在发达国家,教育经费的支出平均占国家GDP的6.2%,在发展中国家,其教育支出平均占国家GDP的4.0%。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值低于2%,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的教育投入在地域上和不同高校之间并不均衡,影响了高校的教育资源分配和教学质量,间接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造成影响。首先,高校的分布范围不均,东部集中了更多的高水平高校,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密度明显较低。并且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型城市。其次,被列入211工程及985工程建设的学校,往往可以享有更多的教育经费,使其他高校获得的经费变少,使高校间的资源配置更不均衡。
1.3高等教育的结果不均
重点大学往往分布在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扶持力度较大,更值得注意的是重点高校获得的国家资金支持更多。因此,重点高校比普通高校在师资、图书资料、教育经费、仪器设备等方面的资源更多,质量更好。由于重点高校具备很多优势,也就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使得学生和家长将更多地关注聚焦到重点高校之上。高考这一制度,为每位考生提供了公平的竞争机会,能够有助于教育公平化。由于高校的资金需求较多,因此,政府采用市场调节的机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这种竞争看似公平,实则隐藏着问题。比如,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由于师资不同、实验设施不同,往往在资金和课题的竞争上不敌重点高校。这种制度,使得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在教育资源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解决高等教育不公平的对策
2.1建立公平的高等教育入学资格选拔制度
我国施行高考三十余年,它的公平性是众所周知的。为了避免中学教育陷入死板,对高考题型、形式进行改革创新是必要的,但高考这一制度仍是行之有效的保障入学公平的主要手段。
2.2建立系统的高等教育监督体系
对于高等教育各项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的考试、分配、招生等重要环节,应设置独立于教育执行体系的人员系统,以保证独立、公正的监督。
2.3立法保障教育公平
进行立法保障教育公平是十分必要的,有了法律的支持,各项工作的执行便有据可循,偏离轨道的事情便会减少。
作者:杜娟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