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素质教育论文
一、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普遍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我国大学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在能力教育方面缺乏创新,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体系不完整。长久以来,我国学生在应试教育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从小学至高中,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教育,进入大学学习也一时难以改变。而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往传统的延续,考试为主、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等现象十分普遍。同时,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高校课程未能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未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往往理论高于实践,这无形中把学生关在自设的象牙塔里,脱离社会实际,非但未培养好其实际工作能力,还有意无意地培养了学生高人一等的意识,这些意识非常害人。现在,一说大学生就业难,矛头就直指大学教育脱离实际,实际情况本来也是如此。因为大学教育脱离实际,学生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低,当然也就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其实,尤其是大学,更应该顺应市场规律,紧密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
2.部分高等院校缺乏相应完善的指导机制,学生普遍没意识到学习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奉行“60分万岁”原则。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和扩招下,学生普遍感觉上大学容易了,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往往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太会珍惜。同时,在当今物质丰富、诱惑众多的社会情境下,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式不正确,很多大学生在享乐主义的侵蚀下,放弃了理想与抱负的追求,放弃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过上了大学混文凭,60分万岁的日子。而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和建设、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就业指导等方面,都较缺乏,从而导致学生在大学里没得到系统、科学的指导,迷失了自我,淡化了理想和目标。当然,更多的大学生是因为自身对学习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导致习惯接受式教育,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认识与能动性,对自学能力培养和终身学习重要性不清晰。
3.应试教育现象严重,考试方式重背诵轻理解运用,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由于目前评定学生成绩优劣的主要方式还是考试,而考试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需背诵的知识多,重理解运用的少,这很容易就造成了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考试前“临门一脚”的现象,学生在平时把时间都花在了娱乐、恋爱、打游戏等,临近期末考试,再进行突击性的死记硬背,考过了就万事大吉,但是学生到头来在大学没学到什么知识、本事,当然就不能说是人才了,寻工难也是非常容易解释的。这种应试教育,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影响了学生。因此,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对应试教育实施必要的改革和纠正,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联系,并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专业实习、大学社团锻炼、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
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1.高校加强管理和指导,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刻苦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使其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由于我国高考制度的局限性,刚进大学校门的高中生对大学是陌生的,对自身在大学该采取的学习方式是陌生的,对自身的定位也是陌生的……这种种的陌生,会让大学新生们对大学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新生们这时急需辅导员教师、教授专家、科任教师、师兄和师姐的及时指引和建议。因此,类似的新老生交流会、已毕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交流会、科学实用的专题讲座、活跃新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老师、师兄和师姐的经验交流与引导,使新生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尽早摸索出适合自己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模式,而这种模式一旦起到作用,将在整个大学与今后影响一名大学生。很多时候是开始难和坚持不易,同时需要不断地引导,通过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肯下苦功。对于在校学生,必须加强对其管理和引导,充分运用科任教师、班主任政工队伍、学生干部、党员等人力资源,并进一步加强社团组织、学生机构在锻炼、培养学生中发挥的作用,使大学真正成为自由、开放和传授知识的乐园。
2.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素质教育实际上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师生间需要的是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同时,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和系统工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上的每一堂课,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我们的学风校风,我们参与的每次社会实践,都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聘请几位专家教授或知名学者就能将高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好的。大学的管理者应该致力于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从而形成一种氛围,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大学教师则应该勇于创新授课形式和秉承师德,努力上好每节课,教导好每位学生;而学生则应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勤奋刻苦地钻研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如果不是整个高校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而是片面地强调每个学生一定要修多少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素质教育就有可能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这是有必要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同时,应该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与终身学习。
3.改革考试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目前,应试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我们的考试方式,注重背诵、死记硬背,忽视了知识的理解运用,其实知识只有需要运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失去了价值,还有存在和学习的必要吗?所以,要改革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需要改变我们的考试、考核制度,只要在这方面彻底扭转过来,学生就不能靠“临门一脚”来应付考试了。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目前的考试考核制度和方式,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地布局规划和实验论证。不过,我们可以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教师的认识做起,从同学们的理解做起,先局部实验进行改革,成功后再进行推广,相信终有一天能探讨出符合素质教育原则的考试考核方式。
4.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准确地说,大学是一个准社会大环境,与高中之前的学校学习有明显的区别,同时,大学又是一个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通过学习更高层次科学知识、增强自身社会生存能力,随时准备步入社会而设计的场所,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是国家科技、知识传播与应用的重要载体,因此,大学肩负起了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的本质告诉我们,理论知识需要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检验其科学性,才能在不断尝试和总结中创新出新的知识。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我们对其理解是大学需要在培养学生向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追求,因此,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鼓励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与科技竞赛、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自身能力和思考人生。
因此,我们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要认真地处理好教育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身潜力。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给予学生的是一个基础和知识体系,并不是要求学生全盘接受和继承传统知识,我们更鼓励学生在科学的知识体系基础上,通过实践、创新,成就自己的事业或总结出不一样的经验。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冒尖,鼓励学生一马当先,甚至异想天开,因为这是素质教育的真义所在。
本文作者:汤振华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