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化路径

2021-4-13 | 素质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的原因

(一)网络颠覆了大学生深度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是直接原因

在新的时代,经典已经被通俗化了。大学课堂被搬到了电视屏幕上,大学教授变成了学术明星。伟大作家的经典著作被快餐化,变成了网络上流传的名言和语录,并且张冠李戴,错误百出。徐志摩说过的话被摘录在张爱玲语录里,张爱玲说过的话又被录入了莎士比亚语录,让人啼笑皆非。以前的大学生依靠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打发课余时间,现在有了网络和即时通讯,谁还愿意去啃“大部头”?科技的便捷阻断了青年学生对大师智慧和思想的向往。名著被改编成了电影,经典著作被各种学术名人解读后搬上了电视荧屏。这些改编和解读让青年学子接触到了更多的二手信息,离原著越来越远了。经典名著就这样变成了快餐被粗略地消费掉了。走进书店,映入眼帘的是教辅书、考证用书、考试用书和网络文学等各种畅销书,大师的作品出版社已经很少印刷了。作为高等学府的大学必须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神圣使命,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华和魂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建设健康积极、充满生命力、包容进步的先进文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肩负着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大学阶段是他们完成自我综合素质塑造和整合的关键时期,高等学府应成为他们完成华丽蜕变的阵地,为他们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知识和文化养料,图书馆和课堂应该成为他们吸收古今中外文明精华的殿堂。走在世界教育前列的欧美教育深知人文教育对人、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如哈佛的课程虽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但在通识教育上的投入也很大;以工程教育著称于世的麻省理工学院向学生开设了大量的人文课程,仅音乐课程就开了80多门。要使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文教育,就业仅仅是这一漫长过程中的一步,大学教育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同时也应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人文精神营养,而不应脱离人文传统转向纯粹的职业教育。在希腊语中,学校就是闲暇的意思。智力和能力高度发展的大学生应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而不是每天要面对排得满满的课程,要赶着完成大量的作业,还要准备考级和考证。劳碌地奔波于教室和自习室的大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度地含英咀华,思考人生和人类的重大命题。

(二)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和实用化是根本原因

教育的实用化和功利化使得大学生考虑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能顺利地进入职场。课程设置的专业化、专门化和就业压力造成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长期以来,学生从高二就开始文理分科,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就要确定大学要学的专业,大学的教育只局限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大学生很少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这种专业化的加强,造成了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对立。为了就业,考证成了大学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实用、速度、效率为关键词的功利性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心浮气躁,厌学成风,无法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只是急于求成,完成进入职场所需要的硬性指标。大学教育变得现实而功利,重智轻德、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只会使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最终离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

人类的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都起源于人文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欧美高等教育最初注重的是学习和研究文学、哲学、历史与艺术。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对于很多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来说,已经沿袭了数百年时间。然而随着科学的革新与进步,人文学科渐渐被冷落。大学的主要责任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要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因此,高校应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开设人文学科相关课程,让大学生在人文学科的帮助下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学习文学、哲学与历史能够净化和丰富人的心灵,可以使大学生以人为鉴、以史为鉴,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教育理论,还应具备广博而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的指引者,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在知识的海洋里、在社会实践和教学活动中,不断汲取营养,含英咀华,使自己由内而外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教师只有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不辱使命,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教师应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提升和灵魂的感召,教师必须为学生做表率,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三)建设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它包括校训、标语、讲座的内容、绿化和景观的风格、学校的建筑和雕塑、校园广播、学习风气、管理模式、社团活动,等等。校园文化如同一所学校的气质和秉性,由这所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组成。各高校应以生动多样的方式宣传学校的历史,在珍视历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建设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为培养素质全面的国家建设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没有优秀的校园文化,就没有优秀的教育。强大的、积极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师生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出一整套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体系,这是一所学校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学校凝聚力的体现。

(四)培养大学生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习惯

文学阅读和欣赏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和心灵的需要,人们在优秀文学艺术欣赏中可以获得美的享受。文学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发达的表现,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培养大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可以促进国内文学的蓬勃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得到提高。

(五)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培养富有创造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人才。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墨守陈规不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教师应该充分鼓励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使其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历史,大学所培养出的杰出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哲学底蕴。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知识渊博、思想自由、人格独立、心智完美的人,塑造民族的精神和魂魄。杨叔子说:“科学技术中的理工水平是关系国家存亡的问题。没理工是一打就垮,没人文是不打自垮。”可以这样说,理工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人文是这个国家的软实力;二者相得益彰,人文和理工对国家和民族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大力提倡和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作者:侯雅丽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