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论文 » 正文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2021-4-13 | 经济管理论文

一、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作为为社会提供具有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的机构,实施高效的经济管理将促使事业单位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其次,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已经进入纵深阶段,市场机制已经被引入到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事业单位也因此具有了较强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要坚持所提供产品的公益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生产该产品时所投入经济成本是否得到了有效补偿。事业单位也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为优化机构内部经济结构,提升经济成本的收益率,提高经济管理的效能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现状

正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事业单位主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财政收入完全依靠国家拨款,其非营利性的特征更为明显,导致很多人误认为事业单位与经济管理毫无关系,经济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事务中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使得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陷入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

1.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度健全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目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仍是很多事业单位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进一步。这种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至今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在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进行,这使得多数事业单位在处理一些具体相关事务时只能沿用以往的惯例、举措、办法,致使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无章可循;二是有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建立了内部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但却缺乏对经济管理实践的具体操作指导,使得经济管理似乎无法真正地落到实处、发挥实效;三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给某些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及有关人员留了“空子”可钻,导致了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受行政管理习惯的惯性影响,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严格性,未能做到真正使用好固定资产,管好固定资产。具体表现为:一是固定资产的使用率较低,很多固定资产都成了“压箱底”的老物件,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创造出一定社会效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产品;二是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与消耗现象,使用固定资产时不能做到高效使用、有效节约;三是固定资产的流失现象十分明显,一些固定资产如果缺失或损耗,只需要申报一下就可以了,缺少必要的检查和监督,相关责任人也不需要承担什么附属责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亟待加强。

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意识较淡薄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最大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事业单位由传统的单一式“行政管理”模式向双重的“市场管理+行政指导”模式转型。事业单位虽然仍属于全额或部分由国家、地方财政拨款的社会组织机构,同样也要接受来自外部市场环境的多种考验,这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面临一定的风险性。再加之,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仍存在过去那种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旱涝保收”的错误思想,资金拨款不足、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等现象频繁发生,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性。

三、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

目标,即行为所期待的及发展的方向。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是事业单位在从事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指向性的,决定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行为预期与基本方向的目标。经济管理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尽快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实现优化经济管理结构,提高经济管理效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服务的目的,首先要确定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根据事业单位资金、资本的运作特点,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应由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和分配管理四方面内容构成:

1.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为保证事业单位公益性产品生产的正常进行,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事业单位大多数改变了过去那种“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单纯地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局面,而是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上,保持主动出击,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目前,较为常见的资金筹集方式有慈善捐赠、接受服务方缴纳一定的使用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收益、按照一定比例接纳投资人的投资金,等等。不同的筹集方式和来源,这些资金的使用时间、附加要求、限制条款和风险程度也存在明显不同。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的目标应当是争取更多低风险、低成本的资金,尽量降低本单位在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投入,合理规避财务风险,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2.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目标

投资管理是针对事业单位充分利用本单位的资金和固定资产开展经济投资所实施的管理行为。事业单位在投入到市场经济的主体之后,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投资权,可以开展包括购置有形或无形资产、对外长期股权投资等在内的投资行为。目前,随着市场机制对事业单位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事业单位的投资行为更加频繁,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强。投资始终是伴随着一定风险的,事业单位进行投资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投资的收益及风险等问题,确定以较小的投资成本与较低的投资风险,取得较多的投资收益的投资管理目标。

3.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在进行公共产品生产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是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重要目标。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绩效。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业务范围和外部经济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事业单位应采取以绩效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围绕绩效最大化这一目标开展成本管理,应正确分析事业活动的成本构成内容,准确计算公共产品的产出和成本,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事业成本,提高事业单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4.事业单位分配管理目标

分配管理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营利性质的组织,事业单位在经济利润分配方面与企业单位有着明显的区别。事业单位分配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及单位成员的收入分配问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案,对各部门及单位成员进行全面公正的考核,并以此为依据来实施收入分配。绩效考评和收入分配方案都应当体现公平性,以兼顾到全体成员,又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避免因为手续繁琐、考核次数过多而增加不必要的管理成本,损害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四、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有效举措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是关系到事业单位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工作,针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切实实现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效能的重要目标。

1.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社会的转变,制度建设也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系统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能够为经济管理工作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参考,使经济管理工作实现正规化、有序化和常态化。一方面,应当健全经济管理的常规制度,使经济管理的重要事项都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能够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应建立与常规制度相配套的监督体系,使经济管理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控,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强化单位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主体部分,也是经济管理的重点。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的程度逐渐加深,传统那种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事业单位领导层应当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关注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及损耗,重视单位各项资金的来源与使用,规避财务风险问题。同时,还要重视培养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经济管理效能。

3.加强预算核算管理

财政预算、核算工作是经济管理的开始与收尾环节。事业单位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应当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预算方案,尽量达到节约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管理目标,同时,在预算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严格执行,详细记录日常支出明细,对一些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反复论证,以维持事业单位经济收支平衡,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

经济管理活动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构成。事业单位虽然具有典型的非营利性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公共产品生产也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经济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应当明确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当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在构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策略强化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提高事业单位社会和经济效益,使事业单位的绩效达到最大化,是推动事业单位实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获得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作者:陈业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