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素描教学论文
一、当下我国高等美术素描教育存在的问题
1.老生常谈———“画”单一
提到高等美术素描教育,一般来说,是指高校的素描课。该课程在各类高校中称呼不尽相同,有的称之为素描造型基础课,还有的叫素描基础,等等,一般简称为素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素描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画室内进行静物写生与人物写生,要长时间地进行写实作业,表现技法主要为立体造型,形体塑造准确。此种教学方式多年来已经形成固定模式,成为高校素描造型基础课上的“老生常谈”。绘画内容只限于石膏与个别的人物,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相脱节,但凡接触素描的学生对此都再熟悉不过。该模式受到前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的深刻影响,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写实能力较强。随着我国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美术、艺术设计向更高更专业化深入,素描课程充当的专业基础的作用越来越不突出,不能给予艺术类各专业以给养,与美术学、设计专业相脱节。于是有些院校逐年减少素描课程的课时,有些专业对素描只学习一学年,一些艺术设计类更是减少到了50节以下,基本上一个月就结束了课程。可是,到了大三、大四,这种课程设置的“恶果”便开始显现。这个阶段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要创作,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要设计作品,但其创作的作品没有艺术表现能力,在面对创作这一艺术最为重要的活动时,往往束手无策。这就是创作思维枯竭,没有激情,更没有创造力的状态的典型表现。事实上,学生不是没有创造力,不是没有想象力,而是教师的思想呆板导致教学模式的僵化的结果。与之相比,近年来中央美院素描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教学效果很好,可供各高校作为教学示范。
2.深奥难解———“象牙塔”
学习好素描课程,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透视学、解剖学、构图、技法训练等知识,所以说,素描是一门融合了多种学科的基础课程。目前我国高校素描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将透视、解剖、构图等学科分门别类地讲授。这样的设置看似合理,其实,教学效果甚微。多数学生感觉过于深奥,学习完之后,就再也不想接触。因为这些课程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枯燥的理论知识堆积脱离了学生的绘画实践。而在素描课堂中,素描教师又没有及时地解惑,学生“悟”不到。实质上,素描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点点将相关的知识渗透给学生。在阶段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随时随地,有针对性地讲授这些学科知识,将这些知识揉进素描教学中,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如“影”随“形”的学生
我国高校艺术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其绘画风格各异。可是,画过一段时间之后,大家的绘画风格趋向一致。而且,其风格往往都很像教授这一课程的教师。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素描课程,其他的绘画类课程也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向教师学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有教师审美取向的影响。近些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生源素质有些下滑,这是现实。但作为教师,无论学生怎样,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绘画表现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怎样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性格中的积极因素,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业中,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可是,当学生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在作品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时候,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激情,依然让他们按照旧模式绘画。学生按照步骤亦步亦趋地绘画,画面中除了表现形准、表现明暗之外,不需在作品中有自己的想法与创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审美观去作画,没有自己的主见与创造,只能是教师的影子。艺术最为宝贵的创造力被无形泯灭,素描课程形同虚设。素描基础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处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接受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最为活跃,假如教师在素描课程上积极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以时日,在未来的创作中他们将会有更良好的表现。
二、高校美术素描课教改探索
为了解决以上在我国高校素描基础课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出一些经验供大家探讨。
1.注重“纵”与“横”的交替
一般来说,高校素描教学,教师通常不做理论讲授,这并非是教师不敬业,而是如果理论讲授过多,学生实践时间将会变少。所以,一些教师只在绘画练习中针对个别学生的表现稍作讲解。这也是绘画课的一个模式。然而,此模式现在已经难以满足现状了。设计类不同学科的专业要求,迫使素描作为基础课程与各专业学科密切配合。而且,知识的传授要注意学科系统性与科学性。素描课是一门基础课,看似简单,实际上有很多内容需要渗透给学生。笔者认为教师要在一“纵”一“横”上多花功夫。所谓“纵”即是对素描史的理解,素描相关理论的掌握。所谓“横”即是指将素描与姊妹艺术在大美学范畴下进行对比与借鉴。一“纵”一“横”让学生明白素描的发展脉络。借鉴学生较为熟悉的姊妹艺术去理解素描的难点知识与重点内容,使多学科知识都能够有效地为素描所用。如何做到纵横交替呢?在教学内容上,笔者在要求学生写生形体准确的同时,及时渗透与素描息息相关的一些学科知识。如在学期第一堂课上,笔者将“纵”中的素描发展史运用ppt讲授。在写生的草稿阶段,适当地讲解线条的作用,并结合透视学还有构图知识,学生感觉受益匪浅。在写生深入阶段,笔者会通过图片进行形象地演示,将“横”———学生较为熟悉的中国画,与素描对照讲解,揭示画面的整体韵味与态势等艺术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也能较快地理解,并在后来的作业中积极地与笔者探讨这些知识,显示出学习主动性。他们力求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事实证明:学生不是基础差,而是需要积极的正确方法的引导。素描小品是笔者根据学生课堂所学的素描理论知识布置的小幅素描画。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将枯燥、难以理解的素描理论运用到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创造力以及想象力。以往的高校素描课程只是在课堂一味地写生。画得像、形体准、明暗表现立体造型是课程的目标,这样做易将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敏锐的感受与艺术表现形式割裂开来。素描小品正是改变以前高校素描课程只是“为了写生而写生”的单一绘画现状而设置,同时将艰涩难懂的绘画理论诉诸于实践。首先在绘画题材上摈弃了先前的静物、石膏与人物等老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绘画题材,大自然或身边的事物以及人物均可,但首要条件是使他们感动、有兴趣的事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逐渐认识到艺术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解画家怎样将生活中的事物转化为艺术语言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与探寻艺术表现力。通过这番学习,学生逐渐意识到艺术感染力是通过画面的构图、形式美法则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渐渐地,在学生的作品中笔者看到了学生努力尝试黑白灰的布局,追求更好的构图视效,更讲究线条的轻重力道、画面透视与角度的权衡等等,努力思考艺术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艺术创作与审美中极为重要的理论,对这一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较难的。笔者教授的是大一的新生,他们普遍还没有摆脱形准的审美意识。而我国的高校素描基础课程长久以来忽视艺术当中更为关键的核心内容———形式美。形式美是隐藏在画面中不可见的灵魂,主宰着画面的氛围、气势与韵味。画面中失去了韵味,就失去了让观众欣赏下去的吸引力。然而,形式美法则是艺术上较难的原理。虽然法则只是十几个字,但是用学生的话来说是需要一生地追求和探讨。形式美法则讲授是难点,它抽象、不确切,想要在画面中表现好,难度很大。怎样让学生理解这深奥的法则呢?笔者引用了中国画进行讲解与演示。引用目的有三,其一,中国水墨画是黑白艺术,与素描异曲同工。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中国画去理解西方的形式美,进而理解素描。其二,将东西方绘画以简单的阐述使学生明白艺术的表现可以不同,但是宗旨是一致的。其三,了解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制作ppt与pho-toshop效果图,逐步进行演示,将国画的“以白衬黑”“、以黑衬白”“、留白造型”“、黑白穿插”、“间”等知识进行详尽地讲授。同时注重趣味性的语言与图片。此外,为了让学生了解艺术,还通过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通俗地表达与ppt演示。为了学以致用,笔者还要求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大师作品进行黑白灰的草图练习等等。效果怎样呢?学生在新的训练作业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表现欲求,并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3.鼓励学生对个性的大胆追求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来说,要以极大的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主旨是以创作思想指导技能训练。教育家黄全俞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文中说“: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能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法,技能只有很好地服务于创作,才能体现出它的艺术价值。创作思维越丰富,越能促进技能的开发,创作思维贫乏只能走进发育不良的工匠堆里。”所以,笔者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选择静物,鼓励他们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愿望去安排写生内容,尝试着按照自己对美感的理解摆放静物;在写生课中倡导创作性写生、表现性创作。同时,笔者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静物的外在形象,可以选取自己最为感兴趣的视角,勇于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传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于是,一些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有的追求画面的形式美,有的追求空间效果,有的甚至出现叙事性的萌芽,有的学生开始尝试表现一些另类题材,一些学生画幅很大以示强烈的诉求等等。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欲望,极力地想在作品中有自己独到的绘画语言。这样的作品就不仅仅是写生而可称之为创作了。
一个人的智力类型、非智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绘画风格与审美取向,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宽容的评价态度,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他们的创作情绪。在素描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刚画画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绘画风格。可画了一阶段之后,学生的风格趋向统一。因此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多表扬,使得学生能够有信心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情趣。
另外,教师要灵活教学,教师的授课不一定非要在课堂和固定的时间或节数。教学程序也可作调整,不必按部就班,要做到及时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他们的创造性萌芽得到及时发挥。教学不必非要在课堂。记得一位教育家说,教育的最高形式是教育者感受不到在受教育。所以,教师更多地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可尝试更多地在闲谈似的非正规课堂下完成教学。
本文作者:王晓晨 单位:丽水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