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识教育论文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由于传统专业教育的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强的功利性、过分的专业化、过弱的文化陶冶、过强的共性制约等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受到极大限制。通识教育为学生自由充分的展现自己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的思维。另外,专业教育还导致知识严重分裂、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高等教育正在日益走向世俗和平庸。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在于,必须依靠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将通融识见、博雅精神、高尚情操融入其中,使学生的人格、智力、情感和思维等方面得到熏陶和感化,使他们能突破个人的狭窄视野,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在充分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能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再者,全球化和信息化使人类社会瞬息万变,作为引领社会进步的大学,如何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核心价值,使大学生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的能力,是当今大学面临的共同挑战。顺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运用中国视角,还能够运用世界的视角,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关心的共同话题,这种能力是狭隘的专业教育所无法提供的,只能借助通识教育来培养。因此,实施通识教育是当今全球化潮流和社会文明进步对高校本科教育的新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本科教育回归“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对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背景下的我国高校的办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学生工作在通识教育
理念要求下的转变学生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其工作思路及具体做法是与高校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高校教育理念的变化势必会对学生工作产生新的影响,引起有关工作理念和工作内容的更新。在实施通识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要求的新形势下,传统学生工作在通识教育要求下会发生怎样的转变,通识教育对学生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厘清的问题。
1.从实现的目标来看,在通识教育理念的要求下,学生工作追求的目标应从事务性工作之中上升到致力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的学识、理性的智慧,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满足、生命的尊严、生活的价值。因此,实施通识教育要求传统学生工作在完成传统学生事务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工作对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学生工作完成的不仅是高校的行政事务,还必须回归到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上。
2.从开展的过程来看,通识教育借助于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全的心理素质等方面,但课堂教学毕竟在将理论付诸创造性的实践和将知识、素质内化为个人能力等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因此要形成有实践意义的完善的通识教育,则要求学生工作在课堂之外帮助通识教育理念的继续发挥,将通识教育要求的人文精神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扩展至课堂之外的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学生工作的教育意义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3.从实施的方式来看,由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差异,两者对学生工作的要求也不同。由于通识教育更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坚持在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旨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由此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工作必须据此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工作将更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将学生工作对象从整体分解为个体,以适应通识教育要求的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怀。因此,在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工作在目标实现上更强调对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在教育作用上辅助通识教育将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现实生活中,在实施方式上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高自我发展的主动性。传统的学生工作已不能适应高校本科教育的新要求,只有更新理念、更新内容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构建新学生工作体系
1.通识教育背景下需要树立新型的人才培养
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来看,无论是着眼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工作教师都是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在开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工作教师同样对培养具备“完整人格”的人,即把学生培养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但是传统专业教育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了教育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的多样化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工作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通识教育内涵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推陈出新,树立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观念,这其中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导”为主“、管”为辅的育人观,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观以及开放、包容的办学观等内容。
2.通识教育背景下需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工作队伍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得再完美,也必须通过教师来完成,因此王义遒教授就指出,通识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教师,也即教师的专业分布、学养和对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理解。上述的教师也包括学生工作教师,这是由他们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因此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学生工作教师必须具备各方面素质,其中包括坚定的思想政治觉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等;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能力结构,其中包括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危机处理、生理健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只有由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的学生工作教师组成的专业化的队伍,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有效服务和指导。
3.通识教育背景下需要转变学生工作模式
鉴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教学理念、背后信念和管理要求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下表2所示),在上述两种不同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工作模式亦存在着“硬管理”和“软管理”的区分。以往专业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工作,通常借助其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发布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言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要与内在认同,因此这种管理是具有强制性的硬管理。但是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由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尊重,传统专业教育背景下的硬管理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换,通过了解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性格,提供高度适用的多元化服务,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采用教育、激励、引导、暗示等工作方式,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发现自身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具有柔性特征的软管理。对比这两种管理方法,我们就可以发现,硬管理属于管理的初级阶段;软管理,是管理的高层次、高境界。由于软管理的理念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形势,符合学生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鼓舞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意识,达到了引导、感化、教育学生的目的,这正是通识教育背景下学生工作模式转换的重要原因。
总之,通识教育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时,高校学生工作也将因此而增加新内涵,增添新方向。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主动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本文作者:岳辉、陈宏胜、于洋 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