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安全教育论文
一、开设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1.有利于切实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
理论上讲,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应该具有比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但由于应试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安全教育缺失或不足的问题,使众多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却依然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或不法分子所设置的圈套时,不少大学生存在警惕性低、防范意识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差等问题,这也是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之时许多大学生不知所措、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身与他人的重要原因。高校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并落实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会有效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其安全素质。
2.有利于平安、文明高校的建设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潜心向学,都离不开平安的校园环境的支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加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高校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安全校园面对的挑战也因此而逐渐升级,平安高校的建设任务刻不容缓。平安高校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安保部门的努力,还应该放手发动广大学生来共同参与,在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就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大学生可以在安全教育课程中接受到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使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水平得到充分的提高,在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或不法分子的挑战时,就可以做到沉稳应对,有效自救。
3.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只有在安全稳定的社会氛围中,才可能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特征。作为社会的高素质群体,走出高校大门的大学生应该是安全素质高、意识强、知识和防范技能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者,是严格按照安全规程做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无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安全建设和社会主义“安全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培养出具有高安全素质的大学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先进教学资源,搭建起全校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的平台,真正的培养出具有高安全素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二、开设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具体实施办法
1.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
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两个学期,主要进行最基本的安全知识普及、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技能学习。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贯穿至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主要是根据各个不同院系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指导与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可以由各高校教务机构将其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时间、地点和师资面向全体大学生授课;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相对灵活一些,选择周六、日高校素质课教学时间来进行设置,在学生选课的基础上由教务系统统一设置或由学生所在院系来进行统筹设置。无论是公共必修课程还是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安全教育课程都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更侧重于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与安全意识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则更侧重于大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
2.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具体实施办法
安全教育课程具体实施方案可以根据各个高校不同的特点来进行设置,总体来讲安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的安排应该属于新生入学教育的范畴,在大一上学期(最迟不超过大一下学期)开设比较合理。教学内容除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户外活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用电用气安全、易燃易爆及剧毒化学药品安全、校园设施设备安全等常规的安全教育项目之外,还应该有网络安全、国家与国防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与现阶段国家形势或大学生自身相契合的安全教育项目,以及包括面对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如何紧急撤离、疏散、逃生,突发疾病如何采取紧急救助措施,社会活动时如何有效防骗防盗防性侵害等方面安全技能的强化与培养。高校安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可安排12~24个学时进行理论教学,6~12个学时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方面可以利用高校课堂现有资源由专业教师进行安全知识的理论讲解,或邀请安全专家做相关知识的讲座;实践教学则可以尝试走出教室,走进校园、社区的模式,通过模拟演练、参观安全教育基地、组织社区安全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使其安全意识的加强和培养及安全防范技能的掌握和锻炼真正的落到实处。
高校安全教育不同专业选修课程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因为不同的专业有其自身专业的特色和不同的针对性,在安全教育方面也应该有其不同的侧重,因此这个问题不应该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与各院系、各专业相联系,在保障其安全教育的功能之外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做到既求实效,又不失客观,可单列教学安排,也可将安全教育渗透至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例如实验室安全教育,职前安全教育等,就可以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选取不同的阶段进行恰当的对应。
高校安全课程既包括理论教学又包括实践教学,既有公共必修课程又有不同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不同、性质不同,这就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公共必修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以试卷形式为主,包括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要结合学生的实践实效来进行,主要的考核依据包括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参观心得、演练总结、社区活动的组织文案等。面向不同院系、专业学生开设的安全教育选修课程,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应以课程论文考核方式为宜。总之,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是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技能为其终极目标的,因此,考核方式也应体现其素质教育本身的实效性,不要给大学生增加过多不必要的学习压力。
三、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主要障碍与建议
1.课程容易被忽视,流于形式主义
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内,这本身就是体现着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加强和重视。但是,由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认识不充分的因素,例如认为高校本身就是相对安全的,加上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理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不需要在安全教育问题上下太大功夫等。基于这些对安全教育认识不够的心理,有些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就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形式主义色彩,搞突击教育、搞敷衍上级检查教育的做法屡屡可见,这些做法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学生认为安全教育并不是教育部门统一要求开设的课程而不必太过于重视,从而对该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使课程起不到真正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的作用。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教学教育管理部门、课程负责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教育管理部门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总学时,按相应的学分计入大学生学习档案,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并努力为该课程的开设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负责安全教育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更应该将课程的重要位置摆正,积极组织课堂资源、探索更为机制灵活的授课模式、合理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和手段,努力把安全教育课程打造成为更灵活、生动、形象、能够对学生产生足够吸引力的精品课程,使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落到实处。
2.专业师资缺乏,影响课程实效
专业师资缺乏是影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开设和课程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正式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大学尚不太多,除北京市教委统一要求其所属高校普及安全教育课程,记入学生学分考核,并统一下发《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培养》教学课件、教材之外,其他省市教育部门尚未对其所属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做统一的要求,各地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基本都是依靠高校自主安排,专业师资、系统教材不足的现状仍是普遍现象,这势必会影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效。
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充分发挥校内现有资源的优势,使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法律学教师、心理学教师、国防教育教师、安全工程教师、公共卫生教师等不同专业的教师形成合力,承担安全教育课程中不同项目的授课任务。还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模式。走出去是把学生的安全教育实践课程带到社会上,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参观学习、实例解析和宣传普及等形式的学习,使安全教育更加立体、直观;走进来则是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例如可以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防爆专家等来到课堂给学生做专业知识讲座、现场演示或指导师生进行模拟演练等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使得安全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安全素质具备与否,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否全面的重要标志之一;重视安全教育与否,是衡量高校教育是否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之一。将安全教育列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中积极实施,可以有效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锻炼提高其安全防范技能,此举可有效防范和降低高校各类安全事故和伤害的发生,又可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对高校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个体发展及社会的和谐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作者:张涵 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