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存在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从消极层面来看,是指社会适应良好,没有心理疾病,这是最低标准,或说适应性标准;第二,从积极层面来看,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这是较高标准,或说发展性标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存在这样一个倾向,将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工作的重心更多地侧重在“问题”和“疾病”上,而不是“健康”和“发展”上。对照上文的界定,很显然,解决问题、消除疾病固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目标,更不是最高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当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本就是在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被迫开展起来的,先天就带有补救性、滞后性、被动性,因而该项工作不可避免地充当了“消防员”的角色,教育者们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少数火苗上,而置广大亟待浇灌的森林而不见。问题是,虽然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可毕竟出问题的仍然是少数,我们不能为了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忽略多数学生的需要。
2.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不够准确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刘运华的研究认为,高职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挫折感、自卑感、尊重需要”;邓丽萍的研究也认为,高职学生的首要心理特点表现为,自卑而又渴求他人认同;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张佩萍也提到,高职生的自卑心理比较强;还有孙金刚、田红星等人对高职生的心理研究也都提到过自卑。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自卑感是高职院校学生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在我国,由于高职院校起步晚,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往往照搬普通院校,而事实上,由于教育对象不同,这种照搬很多时候是不合适的。在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搬硬套普通高校的做法,很少顾及这种做法是否切合高职实际、是否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家在开展研究和教学的时候,只是笼而统之地冠以“高校”这一顶大帽子,而没有准确地把握高职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在“高职”这顶更有针对性的帽子下开展活动,从而导致整体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虽然在中央各部委接二连三的文件要求下,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陆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但目前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容乐观。首先,在对课程的理解上,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学科化、理论化的倾向,没有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以参与、感悟、练习为主的体验式课程性质。其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模式,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教学方法也嫌单一、陈旧,大多仍采取传统的讲授法,只不过把以前的“一只粉笔,一张嘴”换成“一套PPT,一张嘴”。总之,对比中央文件提出的目标要求——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现阶段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仍有不少距离。
二、解决方案
1.全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对心理健康内涵的理解决定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前已说过,由于将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理解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以问题为中心,诸如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怎样辨别精神疾病、如何面对失恋等。这些内容虽然对部分学生的部分时期还是很有意义,但毕竟没有普遍性,大部分学生也许终其一生都不需要这些课题。要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惠及全体学生,需要我们更全面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将“以问题为本”的观念调整为“以人为本”,从多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出发,以提升心灵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为教育目标,在这个认识基础上选择一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教学内容,比如: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幸福等等,以这种取向来选择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
2.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超越自卑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处境。自卑会造成紧张,人们因而要努力摆脱这种处境。每个人都会做出这种努力,只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摆脱之径或方式可能不同罢了。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寻求补偿。阿德勒的这一理论表明,自卑感并不可怕,只要做到正确引导,完全可以把它变为奋发向上的力量。这就给我们一种启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一本该算是缺陷的特点,变成激发自身潜能的有力工具,从而完成“化自卑为力量”的华丽转身,实现自身发展的最大效益化。同时,阿德勒的“补偿”理论也指出,在补偿的过程中,有的人为了使自己摆脱卑微,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只专注追求个人优越,导致过度补偿,变本加厉地自我表现,好大喜功,专横跋扈,贬低别人。这一理论也警示我们,我们高职学生的自卑情结本就比普通高校学生来得更多、更重,高职学生当中产生“过度补偿”的概率自然也比普通高校大,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辨别这种现象,引导已经出现“过度补偿”的学生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将“过度补偿”的心理和行为调适到正常补偿的轨道上来。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想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教育的目的就无法达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道理、在训练中掌握技能,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目的。为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而运用一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学场地的布置上,传统方式通常都是师生面面相对,学生固定在一排排的椅子上,教师固定在高高的讲台上,教师固然是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矣,但学生却也容易“手机小说自芳菲,哪管老师唾沫飞”,故而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果采用师生围坐一圈,圈内所有的人员包括老师和每一位学生都能互相看到的方式,这样一来,整个圆圈自动产生一种向心力,且圈内每个成员都紧紧相连,相互守望,要想不参与进来都难,这种方式显然更容易激发大家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采用游戏、心理剧、辩论、主题沙龙、情景模拟等新颖的教学方法等,因这方面已有很多同行写过专题文章,这里就不多赘述。
本文作者:吴庆云 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