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茶文化论文
桐城十年树茶是安徽地方茶产业发展的缩影。徽茶产业发展遵从了市场规律,发展持续健康有序,特别在名优茶开发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虽然安徽茶产业被奋起直追的云南、贵州等省超越,笔者认为徽茶厚积薄发的实力尚存,不应攀比、不该急躁。站在省级层面上徽茶崛起不应该重复传统发展的套路,加强科技创新,抓住徽茶产业发展有牵动效应的“牛鼻子”,在发展现代茶产业上建议做好三篇文章。
1整合重塑“安徽毛峰”大众品牌茶,到省外市场抢滩登陆
1.1安徽名茶品种多,无批量货源
安徽四大名茶区域特色鲜明,不能覆盖安徽茶区。《中国名茶志》安徽卷收存的各地在册名茶近百只,产量小,“自产自消(费)”。百花齐放的名优茶,都是“诸侯”茶,作为地方特产,谁都不愿意割舍,只有很少一部分作为礼品走出属地。因此国内的各大茶叶市场很少见到安徽名茶的倩影。就桐城市消费来说,好酒好烟都是外地产,喝茶就选桐城小花茶,知根知底,质量放心。十年来桐城小花茶产量翻了几倍,仍然供不应求,大批周边县市茶流入充作小花卖。由此可见,正宗的安徽四大名茶也很难走出地理标志产区就被“消化”了。安徽名茶应遵循市场规律,优胜劣汰。把谷雨前后不宜做名茶的中档茶,统一工艺标准,制作“安徽毛峰”。
1.2物以稀为贵,量大质难保
笔者认为太平猴魁正宗产地是新明乡三门村的猴坑、猴岗、颜家。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最优,其中运作最好的是猴坑,2010年徽茶文化研究会在猴坑茶业公司召开,有幸实地考察了猴坑原产地,见到受利益驱动,茶农开挖的茶园坡度已超越极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笔者曾为本地一家新开的茶楼在合肥市场上选购的猴魁茶,价格在200元左右,外观上与正宗猴魁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口味淡些而已,真不知道采制工艺考究费工费力的猴魁茶还有什么利润而言。六安瓜片近来一批大企业的兴起,齐山原产地也出现乱象,企业插牌多,价格战硝烟弥漫。如此热炒,周边地区合法化地仿制,区域规模扩张,在名优茶还没有权威的评价体系,诚信机制还没有完全树立的今天,“鱼目混珠”、“茶贱伤农”就有可能在徽茶产业上重演。各地名茶还是“原产地”保护好,增加一点“神秘”的面纱。笔者曾对桐城小花的差异化进行过探索,发现名优茶同质化现象严重,差异化也就是冠名不同和“一方水土”的差异,所以徽茶不能以牺牲品牌的代价换得一时利益。
1.3利用名茶同质化现象,开发“安徽毛峰”
纵观安徽名茶,笔者认为只有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仿制困难些,一是品种不同,如猴魁必须是柿大茶品种;二是采摘标准不同,如瓜片只采单片;三是工艺不同,加工机械难以通用。其它名茶基本都是同质化了。其实各产茶省都有众多名茶,对外主推就选一种,如浙江“龙井茶”,云南“普洱茶”,福建“铁观音”。安徽茶要做紧,几年前就有学者专家呼吁,笔者认为“毛峰茶”最适合,各地制茶设备改造一下就能通用,统一制茶工艺,统一制作标准,主打“安徽毛峰”,也便于统合拼配,形成批量,定位大众消费名优茶,推向全国。同时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利用夏秋茶茶多酚含量高,苦涩味较重,适合做红茶的特点,细嫩采,开发“安徽(红)毛峰”,其品质不亚于其它地方的红茶。省茶叶主管部门制定出“标准样”,供各地参照,省级茶叶龙头企业率先加工收购,登陆国内市场,也可拼配出口。至于乌龙茶笔者经过多次试制研究,品质价位永远抵不上福建。红绿茶是安徽的优势,大众茶主打“安徽毛峰”一个品牌,包含红绿毛峰,茶叶品牌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省级层面才能统筹。
2全价利用跨界开发徽茶资源
“全价利用,跨界开发”是传统茶产业向现代茶产业转型的标志。据资料显示(注2),近年来茶叶深加工产品异军突起,茶饮料每年以近30%的速度递增,茶多酚生产已基本完成从实验室向产业化转移,茶氨酸、茶黄素等成分的提取工艺技术也日趋成熟,茶粉向食品和化妆品行业渗透,茶制品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我国茶产品结构正从数量扩张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茶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云南、贵州已走在前列,安徽要迎头赶上。
2.1市场开发是全价利用的关键
把握茶产业发展规律,抓住新商机,开拓新市场。茶资源全价利用就是充分挖掘功能性成分的营养保健功效、药用价值和其它功能价值。必须跳出茶业研究茶业,实现茶资源衍生产品的跨界产品开发是全价利用理念的最终归宿,是现代茶业优化发展的必由路径。现代社会进入求新、求异、求变的消费多元时代,对于茶饮,人们不仅消费传统的大宗茶、名优茶,而且将有更多的人群喜爱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以及各种茶饮料,特殊人群需求茶功能成分(如茶多酚、茶色素、茶氨酸)开发的产品。新世纪人们将“喝茶”变为“喝茶、吃茶、用茶、乐茶”等消费形态。如何开发适合80后90后年轻人快节奏消费习惯的茶产品,成为青少年的生活喜好,就要开发饮用方便的产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多数人很难有时间细细去品味茶的滋味。立顿红茶在中国销售额能占到第一,就是以袋泡茶方便快捷为先,再是品质定位大众茶价廉,安全稳定做保障。我们企业恰恰忽视这点,今后要大力普及茶文化,把“茶为国饮”深入人心,杜绝高价茶,做好大众茶,让国人都能喝得到、喝得起物有所值的放心茶,才能赢得市场。
2.2创新是全价利用灵魂
盛军报告给我们的启示,普洱茶天价崩盘后的“浴火重生”,“茶为万病之药”在普洱茶的功能开发中发挥到极至,不再是“越陈越香”的炒作,而是“去脂降糖”药理功能的提升,实现了“一个功能造就了一个产业”。贵州大规模发展茶园,曾一度引起业内争议,茶叶市场格局重新洗牌,贵州省委省政府高调决策,义无反顾走自己的路,贵州茶旅游蓬勃兴起,全价利用方兴未艾,茶叶籽榨油,茶梗做复合板,非标叶提炼茶多酚,笔者2010年到贵州感同身受。徽茶身后有一笔巨大的资源,如茶籽安徽茶园结实率比较高,桐城测算在3750kg/hm2左右,试验用传统木榨制油,出油率在10~12%,口感良好,不亚于山茶油。如果安徽把发展山茶油改为开发茶树籽油,对安徽生态将是一大保护。夏秋茶的开发笔者认为真正出路在于机械化和功能原料茶的开发。作为茶农、大户、合作社利用无性良种园,进行系统修剪,培育机械采茶的树冠,机采的鲜叶进行红、绿原料茶的初加工,减少做形工艺,为开发功能性茶产品提供原料。终端产品则要有实力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来实施,科研院校给予技术支撑,实现产、学、研结合。
2.3龙头企业是茶全价开发的主体
政府通过招商吸引跨界企业进入开发,给予资金扶持,将全省茶叶资源汇集利用,带动整个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这点地方茶区政府难以做到。同时要重点扶持省级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传统名优茶开发套路进行技术创新,进入茶叶深加工领域。实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政产学研联合推动,变资源优势为绩效优势,茶资源全价利用成为带动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3建好“华夏国际茶博城”,汇聚八方人气,打造合肥名片
笔者有幸受邀参加了一次茶博城规划论证座谈会,了解到“华夏国际茶博城”规划进展情况。茶博城是以茶为主旨,集旅游、科技、文化、贸易、娱乐为一体,选址在包河大道东侧,规划用地230多hm2,紧临巢湖之滨,区位优越。定位打造世界一流茶博园,诚邀天下茶朋齐聚于此。手笔之大、创意之高、气势恢宏,叹为观止,突显了安徽崛起徽茶的雄心与意志。相信“上来了的安徽”有能力打造世界一流,让世界刮目的茶博城,徽茶也随之名声跃起,建议茶博城要突显四个方面平台功能。(1)形象展示平台。要跳出茶叶的圈子,打造安徽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体,成为安徽关联世界和形象展示窗口,合肥的新名片。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带动茶产业的发展。(2)茶境体验平台。通过茶博城展示茶产品的健康功能和文化愉悦功能,打造徽茶文化主题公园,编导《印象徽茶》气势恢宏史诗情景剧,普及茶艺,弘扬徽茶文化,让走进茶博城的人们能够喜欢茶,热爱茶,培育潜在的徽茶消费群体。(3)茶品交易平台。建成世界名茶的展示窗口和集散地,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汇聚国内茶叶各大市场信息,做好网销线上线下两个平台,配套茶叶物流业的跟进。借鉴“艺福堂”网络营销的成功经验,颠覆传统茶叶“大卖场”营销模式,使之成为世界茶产品的聚散中心。(4)成果转化平台。茶博城中规划建设徽茶研究院,聚合茶产业人才和技术,成为茶产业科技成果的中试转化基地,提升徽茶的核心竞争力。故此,徽茶崛起指日可待,“中国徽茶,世界共享”将由理想变成现实。
本文作者:王更生 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