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企业文化论文
一、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可行性
(一)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大学生毕业以后主要流向企业,这就要求高校文化要面向企业要求,而企业对人才行为的指引一般通过企业文化起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对高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引导作用。笔者认为,高校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必须建设能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文化,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学生、企业三赢的文化建设模式。
第一,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的使命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要求高校人才必须能够为社会所用。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其职业实践能力,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使高校突破了当今普遍注重理论人才培养的做法,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践行了教育改革的要求;通过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互动,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充分发挥文化的开放性,提升了高校文化的活力。
第二,提升大学生的人才价值。首先,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拓宽眼界。与以往的高校文化相比,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文化不仅涉及理论、学术还囊括实践、就业等内容,多元的文化元素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有关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其次,加快大学生身份转换,适应企业节奏。职业型高校文化的教化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加快大学生的身份意识转换,通过专业能力的掌握、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校园人”到“企业人”的顺利转型。最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鼓舞创新。通过对企业、行业和产业的认识,大学生在发挥能动性过程中会观察、学习、发现,甚至产生新想法、新点子,由此点燃其创业激情,鼓励创新和自主创业。
第三,充实人才供应,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尤其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短缺使企业每年实际可选择的人才容量大大减少。职业型高校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的执业实践能力,在校园内就已做好就业准备,具备该领域的就业能力,企业在招聘时便可以容易地找到合适的人才。由于大学生在校园时就已经接触相关企业文化的内容,他们在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工作氛围,步入工作轨道,企业无须花大力气进行大学生的培训和改造,大大降低了人才的培养成本。
(二)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可行性
高校文化是一种“理论”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的文化,二者分属不同领域。作为不同的群体文化,尽管二者在目标、价值观、管理风格、行为特色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6],但它们在基本形态、形成发展、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互动融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二者的对接具有明显的可能性[7]。首先,它们同属亚文化,在基本形态上有相同的结构,均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这种相同的结构为二者的对接打下了天生的匹配度。其次,它们在形成发展上具有相融性,文化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并与之相融共进的过程。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地产生交流和碰撞,企业的很多成熟先进的理念都引入到了高校当中来,例如管理理念、竞争理念;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和知识的密集区,以先进性和创造性为主流特质的高校文化也对社会文化(当中包括企业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辐射作用。这种互相融通的发展过程是二者对接的实践基础。最后,二者有着共同的教化对象。大学生是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教化对象,作用于同一对象的两种文化必然存在诸多共性要求。综合上述基础,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文化充满可行性。
二、当前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主要障碍———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缺失
高校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校并未充分利用该阵地来培育大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在高等学校,尤其是综合性研究性大学,支撑整体大学精神的是“学术”,这种学术氛围以科学知识的价值体系为根本归旨,在“学历和知识”上给予了较大重视。长此以往,形成了高校学历本位制的培养模式,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成为教育主旋律,高校文化也和实际的社会需求脱节从而走向“书斋化”,成为强调和传达以“学历和知识”为中心的文化,忽视了职业实践文化的建设。这成为当前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主要障碍。高校的职业实践文化是指高校在文化建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素质而进行的一种高校分文化建设。当前,高校存在三种不同程度的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缺失。
(一)对职业实践文化完全忽略
由于缺乏对职业实践作用的认知或者是由于对学术价值的过高认可,这类高校只强调学术价值,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大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理论型”人才而不是“实践型”人才。其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的知识文化,理论氛围浓厚,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是提升高校的学术氛围,文化宣传围绕理论知识展开,未涉及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等内容。
(二)对职业实践作用有认识,但是没有落实职业实践文化建设
这类高校对职业实践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知,在价值取向上也提倡“学”“用”并重,但这种认知往往只停留在意识和口号上,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虽然也强调职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并未付诸相关培养和指导措施。校园文化的建设普遍体现为能够对职业实践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却没有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成为口号式的职业实践文化建设。
(三)职业实践文化建设流于表面
这类高校对职业实践重要性有较多认知,教学过程中重视在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然而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有职业实践重要性的相关宣传,也有职业实践文化的相关建设行动,但由于对职业实践内容的认知不全,导致职业实践文化的建设只做到表面的工作,未建立成体系,起不到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作用。以上三种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缺失,不同程度地妨碍了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拖慢了大学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脚步,拉大了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距离。
三、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建设职业实践文化
针对当前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主要障碍,高校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的突破口是建设职业实践文化。职业实践文化应该和学术文化一样,成为高校文化的重要分文化。
(一)确立定位于服务社会的高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内核,是驱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首要切入点。高校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服务社会应该成为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精神文化总体定位。而在具体的精神文化提炼上,高校应该立足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等的梳理,提炼出符合自身条件的精神文化内容。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大部分高校会在某一行业树立起教育权威,高校在精神文化乃至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上都可以结合该行业特色。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建构上,使命、校训与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形成和成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维系高校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在职业实践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中,也应着重发挥这些载体的作用。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精神文化可以从服务、团队、诚信、时间、质量、客户、创新等职业意识和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讲职业道德等职业精神去挖掘。
(二)构建彰显职业特色的高校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文化的承载,也是学生感受文化的真实环境,高校的职业实践文化建设要求在高校形象识别系统中彰显实践特性:(1)建设独特的校园“宏观”物态文化。在充分挖掘高校现有景观、雕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集美观、实用、富有校园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双重内涵的“宏观”校园文化环境。如有的学校为建设诚信文化,在学校大门左侧设立一块镌刻有“诚”字的巨石,右侧镶嵌一块镌刻有“信”字的白玉,诚石(实)信玉(誉)直观的诠释了学校对于学生“诚信”的职业道德要求。通过具象或者写意的手法,把类似的象征标志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构建高校“宏观”物态文化。(2)布置专业设施,打造职业实践基地。高校可以通过行业博物馆或陈列馆、企业冠名教室、企业冠名实验室的建设,建设高校与企业的沟通,建设具有职业特点的专业学习环境。通过行业博物馆的建设,大学生可以生动地了解到相关行业发展历史、行业特点以及行业发展动态。而企业冠名实验室可以建设成一个缩影版企业生产车间,提供给大学生一个便捷的职业实践基地。(3)完善“微观”层面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在校园内树立有关实践的名言、语录标识;在教室墙上的宣传标语中加入“职场建议”等内容;在校园道路两旁设置鼓励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的路灯、灯箱;在橱窗栏张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行业与专业的发展前沿与趋势、业界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信息;将优秀校友创业事迹通过校园广播进行宣传等。
(三)建立企业式高校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工具,通过制约人的行为起作用。制度上的相似性能够让大学生在步入企业的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制度和企业日常工作模式。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应该向企业制度标准靠拢。高校可以从制度的内容、形式、执行上去提高高校职业实践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容性。内容上,可以预先普及大学生对企业的相关制度的认知,如职业道德的规定;形式上,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如可引入企业员工绩效管理的KPI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管理,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包括理论考试成绩、课堂出勤率、实操能力、专业素养、课堂创新能力等在内的几个关键性指标,而非仅评一纸试卷评价学习成果;在执行上,通过严格执行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培养大学生遵守制度的好习惯。
(四)创新学以致用的课程文化
课堂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殿堂,也应该是习得技能的主要校场,职业实践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课程文化建设。高校的课程文化建设可从四个方面着手: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学方式、考核体系。(1)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考虑到企业要求。例如,可以将商务礼仪定为必修课,为学生就业扫清职场礼仪障碍。(2)扎实教师队伍的实践资历。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企业实践经历薄弱的教师去企业顶岗,丰富实践资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社会成功人士为客座教授,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课程。(3)创新教学方式,让课堂多样化。除了传统教室,企业观摩、跟师学艺、动手操作、专题研修、课题跟踪等实践活动可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4)考核体系应该纳入技能指标。除了理论知识,考核内容还应该包括操作技能掌握程度。评分标准可以参考行业标准,在考核主体上还可以请企业相关人员直接进行考核。
(五)活跃校企交流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积极性。高校职业实践文化应该建设“请进来”、“走出去”的活跃行为文化来调动大学生的实践积极性。(1)定期举办各类企业家讲座,介绍企业成长历程、企业家创业事迹、创新技术、行业前沿、管理经验、职场要求等,增强学生的职业感知。(2)与企业合作开展创业类、职业类赛事,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观念、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项目,树立学生的成就感和职业信心。(3)依托学生社团组织,扩大高校与企业的接触面。发起于学生,面向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活动的活跃主体,积极性强。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和实践活动,对这些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对活动成果进行奖励等多种形式将社团组织发展成践行职业实践文化的重要阵地。
高校人才与企业需求的错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从高校文化的建设上着手,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高校职业实践文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尽管当前大部分的高校文化尚属“书斋式”文化,高校职业实践文化的建设需要比较长期的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高校职业实践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未来的高校人才将会不负企业期望。
本文作者:陈潜、谢向英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