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精神文化论文 » 正文

浅谈精神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

2021-4-9 | 精神文化论文

一、以人为本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

众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都认为“精神文化”本质的理解与诠释要以人的视角为出发点,因为文化对于构建与巩固人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斯普兰格曾说“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寻求,只能通过人的灵魂的唤醒才能实现”,阐明了学校文化的价值不是体现在文化知识的授予,而是体现在其对生命的启发与呼唤。所以脱离人的客观存在而谈论和思考学校精神文化,是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与价值。倡导以人为本,崇尚人本精神成为时代共识和潮流。作为一种价值观、世界观,人本精神追求的是以人为中心、人文关怀与尊重,尊重和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道德情感与生命体会以及生存环境为基本内容。罗杰斯的教育思想理论是他“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疗法中人本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运用。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完整的人”与“自我实现的人”的教育目的观,罗杰斯人本思想在教育学中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观,以“真实问题”为主的教学内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附合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给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校本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罗杰斯倡导以人为中心,在心理治疗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基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信任,相信学生通过后天的努力一定能激发其潜能。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反映了民主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建设,大力进行学校建设发展,就要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投入力度,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如何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利的精神环境,此为全体教学参与者正确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第二,正确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学校办学的成败;第三,良好的学校形象,这是学校整体风貌的直观体现,是以人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所以要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则需要上述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培养人本意识

(1)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学校全体教学参与者长期学习、生活在相同的环境内,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受学校里诸如精神环境、教学理念等要素的影响。为了给学校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共同认可与追寻的精神环境,就要在学校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人本共同体”,这有利于权衡与综合共同体内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学校全体人员树立共同信念,有利于学校全体人员以实现学校利益为努力的目标,有利于学校每个人的自我创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大力推广。课堂的主体将由传统观念中的教师变为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实质。

(2)培养以人为本的道德意识

所谓的道德意识就是“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与历练过程中形成的道德理论、理智、践行、感情等多方面的一种系统性的总称,是个体立命处世的一种状态和与境界”。道德意识并不依附于华丽的词藻,并不是单纯的思维方式,而是独具超越性、主动性、整体性、情感性的道德实践与追求活动。较高的道德意识有利于人们在面临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以及艰难决定时,保持一份心境上的安宁以及从容不迫的处事态度。然而不同的人在对道德的把握与理解上有所不同,使得在道德意识上存在差异,当达到一定的差异程度时便有了高尚与庸俗之分。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其个人道德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校建设的成败。校长只有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意识,才能有意识地在学校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地做到以老师和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思其所思,想其所想,才能从实际解决当今教育中存在的诸如教师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负担大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以人为本”的道德意识的树立也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教师在与其他同事的交流与合作能否顺利进行,也关系到教师在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能否因材施教,不能因为面临教学压力而扼杀学生天分。再有,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意识,有利于其形成团结互助、真诚待人、乐观进取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其理解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让原本并不优秀的学生也能感受到周围亲友、老师、同学的期望与帮助,使其从中学会理解与感恩。

2.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面客观的分析与理解的结果,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如何办学的一种思想理念、宗旨目标、价值体现以及行动标向。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工作重心、教学理念、学风建设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为办学的根本。这就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基础、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并采取创新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高。

(1)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摆脱已往思维的束缚,学生并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要求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加强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使其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引导的过程中不限于固定的思路与模式,让其思维得以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在授业的过程中要适当的进行分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人际交往、团结协作能力。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学生刻苦学习的目的大多是因为家长及教师所给的压力,他们的学习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兴趣,而只是硬性规定,再加上教育教学模式和方式的不当,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积极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在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并督促学生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制定的学习目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存在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的特有性。这就要求教师认清并尊重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固有特点,并因材施教,使其在适合的位置上得以最大限度的成长、发展。与此同时,要善于开发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人特长是我国传统观教育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因材施教的主张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孔子对他的学生个性特点的了如指掌,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本来胆小畏缩的学生冉有,孔子鼓励他大胆果敢地行动,而对于本来胆大冒进的学生子路,则告诫他做事不能贸然行动。孟子也同样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不同的教育。在关怀性师生关系中,每一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富有主见的独立的个体,这就需要性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予特殊的关怀与关爱。尊重差异、重视个性,这正是“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的宗旨。可以说,传统教育思想中的这一理念,为关怀性师生关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促进学校“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发展。

(3)让学生体验生命

体验是一种感受,是用生命在实践中感知生命的真正意义,感受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变化、情感、收获,并留下深刻的映像。同时体验更是人类启迪生命、审视自我、焕发活力、实现并超越生命价值的必然途径。在体验生命中我们可以剖析自己与他人,启迪思想、丰富情感、超然物外。个人自身的表现如何、表现能力的强弱以及对生命的体验程度决定了生命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所以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局限于单纯的学习,还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生命的机会,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成功,体会到积极的态度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

(4)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教育是一种以教师和学生互动为主的传授知识的模式,而我国目前在教育的方式上缺乏互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着主导地位。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新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将不再仅仅以获得知识为目的,而是要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现代教育参考了教育学和心里学的相关理论,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对教育的正本清源。教育活动的实质要求就是一种互动式的、双向的活动。但是在我国教学中,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师生关系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课堂上出现“一言式“的课堂,即教师只是单纯地为学生讲授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根本不存在互动,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减少,得师生关系疏远化,也没有体现“人本教学”的观念。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互动式教学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积极引用,这样增加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得以加强。

3.塑造“以人为本”的学校形象

学校形象是公众按照相应的标准对一所学校的整体风貌做出的概括性评价,是一所学校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是学校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学校形象作为学校的无价财富,端正良好的学校形象有利于学校获得广泛的认可,并取得较好的效应,这种效应带来的不单是源源不断的优秀生源,还有更多的学校建设财政支持。再有,良好的学校形象还能增强学校整体的凝聚力,使得全体学生以及教职员工深深的体会到良好学校形象带给他们的自豪感。使其意识中形成“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日后学校以我为荣“的伟大志向。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学校的形象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在校风建设方面,学校领导起着带头表率作用,校领导要切实加强和端正工作作风,认清和正确履行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要做好服务师生、服务学校的本质工作,并且真心地关注和关心全校教职员工,努力为学校教职工提供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发展空间,保证其应有的利益得到满足,并超越其期望,才能使教师真心专注于教学工作,在培养学生的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领导还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成长、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要加强和重视与其他同事之间交流与合作,在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一种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应该突出学校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学校楷模是一所学校文化、历史、形象的代表,通过建立校园代表人物的雕像,传递和表达学校的文化、精神以及学校成员的精神风貌,使其成为一个风向标,引领和指导大家不断进步、进取,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如果没有这种模范形象屹立于学校全体人员的心中,大家就会觉得学校文化荡然无存。所以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学校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应清楚地认识到校园建设离不开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参与,所以学校应整合各种资源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并在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水平。

本文作者:游永慧 单位: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