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油画艺术论文
西方的表现与东方的写意,有历史和地域的差异,但其发展的进程和深层的心理原因又是极为相象的。它们都是绘画经历了成熟的写实阶段之后,画家的自主的一种选择,一种舍弃表面形似,探求事物本质的努力。也是在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自觉意识提升的一种产物。发现自我,表达自我成为画家内心的需求,绘画成为了画家发出自我心声,对抗社会的一种工具。所以我觉得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和中国写意画是精神上的近亲,它们的融合交流产生了近代中国的写意油画。
写意绘画在形的相似性的追求上不如写实绘画严苟,更多的是追求在似与不似之间,传达出画者对物象独特的感受,并藉此更为直接强烈地表达出画家自己的心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的观点代表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画家的观点。“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也是众多文人画家的追求。这种观点传承至今,从国画领域渗透至油画中,与西方表现主义的绘画方式,一起成为形成中国近代写意油画的精神源头。吴冠中先生曾经提出过一种“风筝不断线”理论,主张对景久观,对景久思,直到物象在自己心中孕育成一种既包含了画者情感灵魂,又与物象有着关联的图景再动笔,仿佛是一个高飞的风筝,虽自由飞翔,但却总可以寻见那观察思考的基点。我觉的这些观点赋予了写意绘画以自由,但同时也给这种自由以一定的规范,使其不至于象脱僵的野马不知所终,一种有所规范的自由,才是有价值的自由,它保证了写意绘画的方向,也体现了中国画家在似与不似问题上的一贯态度。
写意油画的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可以脱离现实的观察,可以更为主观和自由,可以从画家的内心感受,以及画面的要求去“随类赋形”。心情畅快的粉线季节,留下粉红系列画作。忧伤抑郁的时候,留下蓝色的回响曲。红色的竹子,黑色的花,与自然无关,完全是画家心情的睛雨表,也是画作和谐与否,反复思量比较的结果。一如文学创作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自然的真实没太多关系,这是艺术家的任性与自由,也是艺术创作的自由。
从构图上讲,20世纪以来构图对透视的摆脱是新的语言规范形成的关键,中国式的散点透视在写意油画中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平面、穿插、叠加等各种手法的运用,让写意油画具有了更多的表现力,也因此与写实绘画有着截然不同的外在形式。
写意油画的一个重要的形式特点,就是见“笔”。油画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嫁接成长,一开始就有了中国的特色,写意类型的油画就产生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背景之下。西方油画的笔触分离与中国画的笔墨特点也就融合为了写意油画的“见笔”和中国式的“写”。紧紧围绕着内心的感受,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由此写出好的笔触,写出好的画作。“写”在油画,与“描”相比,不只是写了外形,更重要的是写出了物象的意味。
写意油画,写是其形式特点最终的落脚点还在于意。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讲的是观看的问题,中得心源则是靠的是画家的综合修养。
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画的传统,所谓“人品不高,落笔无法”。技术层面的东西,只要花点时间,认真学习训练一下,终究是可以掌握的,优劣的差别只在于心理上的那点东西。画画仿佛是眼之所见,其实不如说是心之所见。绘画是一门艺术,但更是一种游戏,若能以孩童之心,赤子之心去热爱,去享受,少一些功利之心,于绘画于画家都是一种更好的状态,也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的状态。游戏的精神,真诚坦率面对世界,不为名利所累的态度是艺术家应有的品行,也正是蓬博的创造力,敏锐的感受力的源泉。
写意油画是东西文化融合,在油画领域开出的一朵纷芳美丽的花。用绘画来表达心意总是不会改变,而写意油画在这个不变的前提之下以及独特的形式总会有一个更大更好的发展。
本文作者:练文婷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