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证券投资论文 » 正文

浅析证券投行的风险控制

2021-4-9 | 证券投资论文

一、中国投行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分布集中度高

国际著名投行的业务范围都比较宽泛,除传统业务外,还大力拓展证券私募、资产证券化、并购咨询等创新业务,以满足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相比之下,中国的证券公司,由于受到相关法律的严格限制和过度的行政管制,业务范围比较狭窄。二是业务收入集中。从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2011年的业务结构来看,主营业务的盈利主要集中在证券经纪和证券承销两方面。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均占了最大的比重。相比国外投行,中国证券公司的业务收入来源过于集中,主要是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实际上,中国投行这两方面的问题是彼此关联的。一方面,国外投行的收入多源于业务结构的多元化,而国内投行的业务种类较少,进而导致了收入集中。另一方面,国外投行在业务创新方面十分积极,业务结构较为广泛,业务创新不足也是国内投行的业务结构狭窄所反映出的问题。对交易手续费的依存度比较高,使中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水平极大地受制于二级市场的繁荣,波动较大。单一的业务范围、过于集中的收入来源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风险的转移和分散。

(二)创新业务初探,暴露风控滞后

随着近期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业务的开展,中国投行创新业务品种的风险管理问题开始暴露。例如,融资融券业务将使证券公司承担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增大,同时对资本市场有助涨助跌的作用,进而使市场波动加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随之增大。需注意的是,金融创新有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不能使风险消除。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中国投行的内部风险控制以及外部金融监管显得相对滞后,对这些暗藏着巨大风险的复杂的创新产品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约束的手段。

(三)外监管制度存在缺陷

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监管层开展新业务更加谨慎。但目前,中国投行监管体制建设仍然滞后,风险监管体系未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如今,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然而中国相关涉外监管却配合不到位。一方面,对于国外投行由外向内发展,中国目前是完全放开的。另一方面,对于国内投行由内向外走出国门,中国缺乏相关扶持政策。相比国外投行,中国投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实力与经验欠缺,开拓业务起步难。国外投行进入带来对本土市场的冲击加上国内投行的国际业务难以开展,可能导致内忧外患的艰难局面。这样的涉外监管制度缺陷无疑会降低中国投行的风控能力。

(四)内部人控制下的薪酬激励制度偏差

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委托代理问题在中国证券公司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广泛存在且十分突出。在公司决策中,有力的强调和保证了经理层的利益。由于容易导致在设立薪酬激励制度时侧重考虑收益性,忽视了风险性,进而刺激短期行为的发生,“内部人控制”时常阻碍公司的经营发展。在过度强化的激励制度下,很多经理人往往只考虑短期利益,甚至不惜冒高风险进行投机性交易,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正常运营的风险。

二、完善中国投行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一)国外投行的风险管理经验

欧美国家一向重视投行风险控制,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以美国投行为例,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对应的风险管理也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集中统一、多层次交叉的风险管理体系。通常,美国金融工具风险主要涉及市场风险、①信用风险、②营运风险③三方面。

美国投行的风险管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建立集中统一、多层次交叉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由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隶属于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若干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市场风险管理部、审计风险管理部等,这些部门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共同参与衍生金融工具的设计和风险控制,其他部门如财务部、信息技术部等也受风险管理委员会交叉领导。

2.针对不同的金融创新工具风险实施不同的风险管理对策和技术方法。由市场风险管理部全面负责整个业务全过程的市场风险管控,由信贷风险管理部指定风险管理和操作规程以避免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采取综合措施监察交易的操作和技术风险来防控营运风险。

3.通过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有效的奖惩机制使员工切实负起责任。综上,美国投行对其金融创新风险的有效控制体现在:全面系统且灵活高效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集中统一、多层次交叉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引进采用科学的风险测度技术,对高级管理人才及风险监管的高度重视。这些都值得我们在投行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参考借鉴。

(二)中国投行完善风险控制的改进方向

1.政府视角:加强投行业务风控监管

(1)加强涉外投行业务监管。在投行业务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应加强对跨区域投行业务的监管。一方面,尽快研究建立对外国投行业务的监管;另一方面,适当放宽国内投行参与国际投行业务的限制,同时发挥政府在投资银行国际化进程中的扶持作用。

(2)强化金融创新监管。金融产品创新过度加上有效政府监管缺失,是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成因。这启示我们要加快监管创新,同时应结合中国实际,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金融创新应分类监管。对于积极的金融创新,④金融监管应消极应对,给其自由空间,激励其增长,但同时也要警惕可能的风险。对于消极的金融创新,⑤则应强化政府干预,采取积极抑制或规范对策。

2.投行视角:建立风险控制管理框架并严格内控

(1)基于业务结构建立风控体系,利用业务多元化分散风险。应当按照业务类型的不同,建立确切的、可操作的业务风险评估和控制手段及措施。风险控制侧重点因业务的不同而各有区别。对于经纪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是合理安排营业网点,避免网点的盲目扩张,规范交易过程,防止违规事件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承销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是操作流程的规范化运作;对于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是规范对资金的管理和做好证券投资决策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等。在保持传统业务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业务,开拓新领域,顺应国际上投行业务多元化趋势。通过业务多元化改变盈利模式单一、收入集中的现状,进而分散风险;利用业务创新,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国内一些中小券商,如第一创业证券、中山证券等,在发展创新业务,业务多元化方面已经开始了尝试,并且初露锋芒。作为中小券商的典型代表,中山证券在这方面独树一帜。近几年来股市低迷,券商们依靠传统的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创造的利润难免下滑,于是中山证券对投入在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两方面的成本进行了缩减和严格控制,维持营业部数量不变,裁减掉了部分开销较大的投研部门人员,始终保持着人员精简的结构和轻资产模式;自营业务方面也及时止损,严格控制亏损,尽可能保证本金安全,符合相关净资本指标要求;其业务发展重点转向了固定收益类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一方面在严格风险评估基础上择优发行和承销企业债券,赚取承销费用,另一方面与银行等金融同业机构合作开展委托贷款等资产管理业务,将证券公司的资金委托银行贷给信誉较好的企业,获得稳定且较高的利息收益。目前,该公司固定收益部和资产管理部不仅成为其最主要的获利部门,而且为中山证券这样的中小券商在“股灾”中生存并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中小券商根据市场形势和自身的经营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重点择优发展战略,将“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既控制了风险,又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领域,值得其他券商参考与借鉴。

(2)严格内控,激励有力,约束有效。从国外投行的实践经验来看,相比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更加重要。事实上,业务的主要风险并不在于业务本身,而在于业务的管理方式,最有可能引发风险的往往是违反纪律或在监管方式上出现的失误。因此,证券公司内部应严格内控,不断强化遵守纪律和防范风险的意识,一方面应自上而下推动风险教育,另一方面在对经营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系统性的风控制度体系。另外,证券公司须做到激励有力、约束有效。在高智力、高风险的金融行业,高薪酬有其合理性。但对于中国相对稚嫩的证券业,“靠天吃饭”的证券高管薪酬过高难免引非议。这样的激励约束机制也不利于应对市场化竞争和外部风险。因此,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管理制度,对管理层进行有效激励的同时,还应加强约束监管。

本文作者:白江涛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