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明论文 » 正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1-4-9 | 生态文明论文

一、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及理论界定

李静、路琳在《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路径研究》中认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它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以生态情感认同、意志强化、信念培养及行为方式养成为着眼点,以确立生态价值观为重点,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人才为目的的新兴文化素质教育。陈丽鸿、孙大勇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活动,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李静、路琳认为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指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以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为目标。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教育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强调是一个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并具有全面性、长期性、系统性等特点。

二、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界定

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研究,姜赛飞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中将重点放在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生态道德意识的唤醒、生态道德素质的形成和生态文明行为能力的培养”上面。曹迎在《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认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观的绿色精神教育。另外林智理在《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研究》中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具有跨学科性特征,涉及的学科很多。从狭义角度分析,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整合就是将具有生态文明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以“化零为整”方式整理成一门新的课程。从广义角度分析,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整合就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整合到相关课程中去。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本身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但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目标与内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对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学者们都认可从“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等方面”进行教育,并加强“实践体验”。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研究

孙凯军在《论新时期高校生态德育教育》中指出:现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的研究正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存在低效性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认识观念偏差、大学生生态道德内容体系零散、教育实践存在误区。谢东娣、岳君在《科学构建高校生态教育新体系》一文中指出:与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把生态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相比,国内高校公共教学中的生态教育,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手段、方法以及最终的教育目标上都显得十分薄弱。全社会的生态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提升;生态教育没有渗透到整个教育理念中;在环境保护事业队伍中师资力量匮乏,缺乏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人才。

四、对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研究

针对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一些学者着重从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开发课程资源、创新课外活动和实践、加强师资力量、加强校园生态文明环境熏陶等方面介绍了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应遵循的路径。路琳、李静在《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路径探析》中介绍了四条路径:学校生态理论教育引导与社会生态文明舆论引导相结合、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熏陶与社会实践生态情感体验相结合、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实践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彭秀兰在《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认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包括开发课程资源、创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和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这五个方面。丰硕在《浅议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中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建立灵活综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德育教育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师资力量、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实施开放性教育方式、树立生态文明保护的良好典范。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与家庭教育的耦合”、“网上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对话’德育教学方式”等等途径来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五、评述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理论界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是存在着散、浅、重复、雷同的现象。同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要求,而现有研究中有关教育实践策略或者实践探索的创新性研究不多,亟待加强。

第二,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缺乏从制度的角度来审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一些相关的思想散见于一些论文的章节中,并没有得到系统性的论述。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导致我们现在进行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活动不规范,教育内容不系统”的情况。如何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体系,对遵循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观念的引导,明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中的不同主体所承担的任务,厘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对高校不同职能部门的要求,建立健全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相应的组织机构等方面,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

第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在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素养方面的作用难以产生有效合力。我国的研究重点多在学校进行的生态文明教育上,缺乏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家庭、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联系起来。

从上述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亟待加强和规范的。正是从这点出发,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其规范化长期开展下去。高校不仅要对生态专业的学生,而且要对非生态专业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将其作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在学生中不断普及、传授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体验生态环境、关注生态环境,进而采取适当行动力所能及地去解决某些生态环境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同时应该从制度学的角度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审视,明确高校具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明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不同主体所承担的教育任务,明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对高校不同职能部门的要求,规范地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其教育实效,进而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作者:王丹丹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