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等教育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1.教一教,教无定法
化学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显著特征,要求课堂的展开,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在非实验课堂上,教师必须展开整个课堂的高效率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刺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①展开多种教法。课堂的呈现是教师课堂设计的直接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以教材内容为基本,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从而展开多种方式的教学,实现教材目标与学生目标的统一性发展。例如,针对每章节的基础知识学习上,教师可采用学生自学,教师提问,发现不足,重点补充的形式教学;在基本化学式的学习上,以先默写后分析的形式教学;在重难点理论的学习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并通过适当放低理论使学生掌握重点,如展开生活化教学;在试验课堂上,以学生自主操作,教师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等。②借助辅助手。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辅助手段被应用到课堂,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开拓了教学的新方式。化学课程中事物运用较多,将所用化学用品带入课堂是不实际的,而运用多媒体将物品展示,这就直接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系统,与实物教学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很多实验,尤其是大型试验很难在课堂进行,若将其搬上大屏幕,利用多媒体,加之教师的解说,那么学生便可以了解实验,发挥自我想象,完成整个实验。
2.想一想,想无定向
问题往往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通过问题设置,促使学生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1)艺术性问题设置
艺术性的问题设置,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气氛,而且最大化的实现学生的思维想象。教师在问题设置中,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想象,通过学生的自由表达使学生对以往知识进行回顾与复习,进而展开新知识的讲解与学习,这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性,也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想象与思考的结合。
(2)实效性问题设置
问题设置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这就使问题的实效性设置。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这就要求问题以大众化的需求为主,如展开知识的回顾,对基本知识的提问等;化学是实验性科目,其最终运用于实际研究之中,这就要求问题的设置与实际生活相贴近,只有生活性的教学才能达到学生实际思维提升的要求;问题设置关键在于促使学生思考,所以问题必须要具有思考的价值,以及有一定的空间促使学生提升想象与思维。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其他学科相比,化学的实践性较强,其课程本身的任务实现很大成分上依靠试验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动手做一做的能力,同时,对于中学生而言,化学是门新课程,对化学实际理论的应用能力较低,这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无论是教学任务的实现还是学生发展要求,都需要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1.有效组织,促进学生创新实践与课堂实践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是化学课程的最显著特征,设计性或探索性的试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与知识,以实现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实践运用双提升。例如,在学习氢气的试验制法时,要求学生课下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后,进行相关试验的装置创造,其制作中可以依据教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改造,创造出试验设备后进行实验操作,将实验结果写成材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试验的了解,而且使学生成为“发明家”,将试验用材进行了改装,有力的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试验的主体,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例如,实验课、课外科技小组的设置等,都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坚实阵地。
2.关注实际,促使学生生活实践
很多实验是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采用生活的素材,进行简单的实验就能完成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生活实际中的化学现象,促使学生进行生活化试验,以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生活性认识,使他们能有微小生活化学现象,解释生活大问题。例如,在讲解各种金属受热反应时,教师不可能将试验在课堂一一展现,而各种金属作为生活中常见事物,学生对其了解较多,这就有利于生活化实验的进行,让学生进行生活操作,就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反过来用化学原理解释生活问题,如铜绿现象、水石灰现象、乌丝变黑现象等。
三、总结
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化学展开教学的目标,也是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只有在教学生以有效课堂情境的创设,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全面化试验教学的展开等方式进行教学,才能实现学生思维扩展与动手能力的提升。
本文作者:鲁英杰 单位:根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