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乐教改论文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缺少民族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发展,目前,我国民族声乐中“学院派”的表演风格千篇一律。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学院派”民族声乐表演形式风格单一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认为,“学院派”的民族声乐表演方式虽然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繁荣发展,但“学院派”不能完全代表民族声乐,我国民族生活有着其多元文化下的独特性。因此,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中不能完全注重“学院派”民族声乐的培养,而是要发扬民族声乐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理念多以美声唱法为标准
我国民族声乐融合了美声唱法的宽广音域、混合共鸣和音色特点,以美声唱法的技巧作为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的理论依据。虽然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一直努力朝着民族化方向积极探索、稳步发展,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完善理论方法。在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中,仍然以美声唱法的技巧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基础,加上西方声乐的训练方法,以美声唱法中音色圆润饱满、柔和浑厚,同时带有隐性色彩的因素作为评价民族声乐教学的标准。但是,这种标准体系很难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区分,由此,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使美声唱法中融入了过多的西方音乐文化特征和色彩。
(三)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
高校专业民族声乐课程的实施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但要求学习民族声乐的表演技巧和理论知识,更强调的是艺术的实践过程,将理论、技巧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但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学生很少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掌握声乐技巧即可。而且,由于专业民族声乐技巧的传授受到一定局限,学生主观意识不够明确,导致学生难以从理论知识中掌握更多的技能知识。而且,我国专业民族声乐教学经常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运用自身的知识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更不能做到在理论基础上深入实践。
二、“新风格”音乐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启示
(一)加深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感知
“新风格”音乐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由于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体系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很难培养出视野开阔的音乐人才,适当融入多维文化的“新风格”音乐,能够为我国声乐教育教学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而且,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一直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果期望能够在专业民族声乐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民族声乐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同时不断加强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以丰富的创新精神将“新风格”音乐文化融入到传统的专业民族声乐教学中。
(二)建立多元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落后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创建多维文化视野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关键是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较高的教学能力。民族声乐教师必须做到端正观念、勇于创新、知识稳固,才能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掌握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构建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应该使高校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学习民间音乐艺术,或者请民间艺术家走进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形成双方互动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高校专业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不是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虚设。而且,高校应该积极拓展新的道路重新构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格局,不能仅仅局限于程式化的互动模式,更重要的是以双方的互动交流不断加强学生对民族声乐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多元化民族声乐风格,构建新的民族声乐审美标准。
(三)在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上的启示
首先,作为一个专业民族声乐表演者应该用生命去感悟音乐,真正融入到民族音乐作品中,而不能利用民族音乐作品过分地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音乐艺术能够感染人的并不是演奏技巧,而是音乐艺术的真诚。但是,在高校专业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音乐表现方式过于夸张,难以抒发自己的真正情怀。由此,学生在学习专业民族声乐时,应该注重的是个人态度的自然和真诚,用心感受音乐、融入音乐,真正投入到民族声乐的表演中。再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和方法,将其融入到个性化发展中,对戏曲音乐、民歌进行广泛学习和认真揣摩,在发音、吐字、音准、节拍等方面对学生多加指导,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个人演唱能力。
本文作者:郑奇峰 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