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古典舞论文 » 正文

我国古典舞的发展及其教育探讨

2021-4-9 | 古典舞论文

1.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悠远的戏曲舞蹈紧密相连,在刚建立初期,古典舞曾被业界称为“戏曲舞蹈”,确实,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戏曲中的动作与造型,并借鉴其典型运动轨迹、用力方法的中国古典舞,从古典戏曲的历史和文化中吸取着养分,一直在不断摸索着发展。从发展阶段来说,可将古典舞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1.1初创、借鉴期

中国古典舞的初创时期为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伴随“新中国成立了,要大力发展自己民族的舞蹈,现在舞蹈团里有芭蕾舞、新兴舞、少数民族舞,还需要有中国古典舞……”的倡导,政府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创立给予了热切的支持。1954年,中国古典舞课程首次在北京舞蹈学院开设。当初的开创者们认识到,要发展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舞种,当然离不开从最具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传统戏曲舞蹈,唯一而且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从戏曲中借鉴和提取。这一时期的古典舞作品创作也显示出了这一点,很多戏曲片段成为古典舞蹈剧目创编的素材库,如1957年的《宝莲灯》和1959年的《小刀会》等,表现手法中大量借鉴戏曲舞蹈的套路和动作程式。在舞蹈形体训练方面,则以戏曲文化为基础,借鉴芭蕾舞蹈训练框架建立了一套具备当时时代特点的训练方法和模式。

这一时期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意义主要体现在,提炼和整理了具有中国戏曲舞蹈特色的专业舞蹈词汇,大量培养职业舞蹈演员的书籍、教材和课程编排,也都诞生在这个时期。在剧目创编方面,舞蹈家和教育学制们通过对传统戏曲、武术等故事原本加以挖掘,将民族舞蹈的元素融入其中,创作了不少兼具古典音乐、文化内涵和舞蹈修养的优秀表演作品,也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专业的舞蹈艺术家、教育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典舞立足于传统文化,却借鉴芭蕾舞训练框架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民族特色的舞蹈显出了严重的芭蕾倾向,违背了中国古典舞的设立初衷,随着十年文化革命的爆发,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古典舞的发展几近停滞不前。

1.2建设、重塑期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中国古典舞从戏曲舞蹈“身段”脱胎而出,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创立了对中国古典舞发展影响深远的“身韵”,这是集科学、民族、系统及时代审美特征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体系。它让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使古典舞不仅仅是对古典戏曲改编,借鉴芭蕾舞训练模式的“四不像”,而真正成为了一门有独立理论体系的舞蹈种类。

“身韵”的出现,使中国古典舞获得了发展的新契机,舞蹈家们从文献资料以及一些传统武术、杂技、戏曲等艺术形式中寻找灵感,一方面,对“身韵理论”的教育教学和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建设,从一开始只关注外在肢体动作到挖掘舞蹈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通过“神”来带动“形”,确立了中国古典舞“形、神、劲、律”为一体的动作元素,并构建了注重“拧、倾、圆、曲”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舞从外在身法到内在身韵的系统舞蹈语言的确立,为创编剧目的编舞者们来说,更多的舞蹈本体语言的提供,让古典舞有了从外形到神韵上的参考标准,为其剧目的创作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推动力。《黄河》《长城》等经典古典舞剧目也在这一时期如雨后春笋版诞生。中国古典舞剧目开始向抒情、写意、象征等方向发展,无论其创作,或舞蹈动作本身,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3传承、创新期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进入了传承与创新的新阶段,剧目创作从理念到实践,与前阶段相比都产生了较大了革新和变化。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主题探索和建设任务,舞蹈家和编舞者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积淀的解构和重建时,有了不同的领悟和视角,出现了三个学派共同发展的格局,分别为身韵学派、汉唐舞派和敦煌舞派。身韵学派注重对历史戏曲舞蹈中“活”的遗存进行提炼;汉唐舞派强调对历史舞蹈形象的重视;敦煌舞派则侧重于对敦煌壁画姿态的呈现。和而不同,竞相绽放,三个派别从不同角度对于古典舞动作的形态、舞姿、肢体运动进行研究,打造不同的欣赏心理舞蹈文化,以各自创新的发展,对古典舞的魅力和艺术品位进行演绎,也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新生代的古典舞发展,《扇舞丹青》《风吟》为代表的“现代型”剧目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说是对中国古典舞最初形态的挑战,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总的来看,整个学科体系尚处于一个不断完善构建的状态,一方面在训练体系和表演体系上,已日趋完善和规范,另一方面创作体系和理论体系尚处在一种正在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在延续原有的古典舞剧目创作方向的基础上,也在逐步适应现代人欣赏的习惯。所以,只有以“和”的观念对待当下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多样追求、多元发展,才能为它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

2.中国古典舞的教育

中国古典舞是从几千年传统中华文化中衍生的地道中国舞种,它具有令人陶醉的东方韵味和刚柔相济的独特美感,在表演中,眼睛的作用、呼吸的配合、韵律感和造型感都非常重要,也对古典舞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初由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与李正一教授创立的“身韵”,就系统的考虑到了古典舞教育的完整性。“身韵”不仅仅是一套训练体系,它更融合了训练、创作和表演,构筑了完整的中国古典舞审美体系。

身法和韵律的总称,即为“身韵”。其中,外部的技法范畴称为身法,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中国古典舞“身韵”强调“启于心,发于腰,行于体,达于梢”,每一步的手、眼、身、法都有韵味在其中。“身韵”使中国古典舞超越了“芭蕾框架+戏曲构件”的做法,也确立了中国古典舞的“舞魂”。同时,由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舞尤其强调“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神”在中而“形”于外,神韵才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而这才是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真正内涵。

中国古典舞专业学科的教育与教学也必然要注重对学生“技”与“艺”的同步培养,即“身法”与“韵律”的有机结合式培养。所以,在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2.1“形神劲律”的全方位开发和培养

现在多数中、大专院校中国古典舞的教学课程设置,将古典舞的基训与身韵安排为2门课程,不少学生产生错觉,认为基训和身韵的关联度不大,甚至认为基训是古典舞训练的关键,身韵则只是外部表演,是点缀课。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学生家长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如:中国舞蹈界基本上的定论是中专或附中解决技术技能,大专大学解决文化艺术修养,这样的话中专只需要技术技能好就可以了,古典舞集训可练好基本功和技巧,上民间舞时再练表演等等类似的问题。

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扔掉“中低年级只要把技术解决好,到了高班艺术感觉自然就有了”的错误思想。总的来说,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众所周知,古典舞中专教材十分重视“开、绷、直”的训练,这当然是十分重要而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忽略或偏废了古典韵味和艺术处理那将是万万不可的。基本功训练中我们应当坚持的是:特别重视古典舞的神韵、呼吸、连接、节奏等这些艺术精华的处理,也就是要把“形、神、劲、律”和基本功溶为一体,将身韵的基础训练更好的融入中专、中低班的基训课程中去,只有在中低班时期就在“形神劲律”这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发,才能在后期课程中实现更深层次的能力提升训练和发展。这种要求必须贯穿在中专六年当中的每一个教学进程中,通过低、中、高三个教学阶段,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进行提升。

2.2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素质与审美

舞蹈是追求、诠释美的一门艺术,中国古典舞的美,在于其舞蹈动作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它作为中国形态美学和韵律美学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和气质的完美体现。“心里没有,身上白走”,我们在教学中看到不少中专高年级学生的剧目表演,大多比较漂浮,显得十分缺乏底蕴和表演修养,只动四肢不动心者常见。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形神劲律的整体素质培养外,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能力也至关重要。即首先教会学生,什么是美,美的价值何在?从而确立他们对于舞蹈美的感悟和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于美的正确追求方向,毕竟单一的表现舞蹈演员形体和外观上的可视性,在舞台上换换队形,几个动作晃来晃去,却不注意舞蹈神韵和营造舞蹈美的氛围,是学生自己也比较排斥的情形。

只有提升了学生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素质与审美,夯实了他们“感悟美、追求美”的艺术根基,才能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才能发掘他们自己最大限度、最恰当的用自身优势和肢体语言诠释、呈现舞蹈意境的能力。而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在他们逐步接受和感悟到了古典舞蹈的韵味美后,再进行形神劲律的整体提升培养,就更加水到渠成,也提高了学生对舞蹈基训课程和形体训练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2.3弱化模式化的强制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应该说中国古典舞发展的50多年教学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舞蹈艺术家和人才,取得了辉煌的教学成果。但我们也看到,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真正成功的舞蹈家、舞台表演人才,大多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形式。基本功扎实,但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的舞蹈者,是中国古典舞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传统舞蹈教育中贯穿的一系列的“强制性”“实践性”等内容,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过分强调舞蹈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而忽视学生作为舞者的主体位置,对于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课堂上老师一味的动作示范、训练、讲解,对学生进行“永远”的纠正,要求学生无条件的模仿老师的动作和表演,是造成目前很多古典舞剧目表演者缺乏自身特色,千篇一律的主要原因之一。

真正应该鼓励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实践意识,这与舞蹈所遵循的“强制性”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老师教给学生规范系统的舞蹈基础技术要领,学生在继承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新,并与老师展开探讨和沟通,这样的舞蹈才更具生命力和立体美。当然,这也要求了舞蹈教师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提升问题,除了具备专业技能外,老师应该首先提升自我的审美和感悟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传播规范、系统性教育和创新性引导的桥梁,培养出更多真正优秀的中国古典舞蹈人才。

3.结语

中国古典舞,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宏大历史氛围中,独特的历史沧桑推演和文化陶冶,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丰沛的原始创作素材,同时,传承千年的古典文化积淀,也为中国古典舞注入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追求。以几千年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为轴线,中国古典舞的教育体系也已逐渐完善,并正逐步建立一种堪与西方艺术相抗衡的、更具中国气质和东方美学的舞种体系,相信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潮流,中国古典舞也必将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艺术品类,成为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独特载体。

本文作者:王砚秋 单位:山西戏曲职业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