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论文 » 正文

谈基础教育课程创新的趋向

2021-4-9 | 基础教育论文

今天,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在深入思考一个相同的问题: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让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4月8日、10日,第二届“中美省州教育厅长对话”在哈佛大学举行,来自中国9个省(市)和美国13个州的教育官员进行了三个半天的对话。我代表上海参加了对话。对话的一个主题是:我们应该为今天的孩子打什么样的基础,以帮助他们去应对30、50年后的社会?当时,我简单地作了一个发言,提出三个方面。第一,要让我们的孩子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不管未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这是非常重要的。绝对不能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同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第二,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思考者和探究者。我们现在经常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就是做一个思考者,做一个探究者。第三,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规则意识。中国要在世界舞台上参与合作,参与竞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对话,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当前,全世界都在考虑,30、50年后我们迎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如何着眼于未来,为孩子打好必要的、坚实的基础?因为我们今天培养的孩子,;30、50年之后将会成为社会的栋梁。对我们来说,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在全面深入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与国际课程改革趋势的同步?怎样培养学生迎接未来的挑战?我想,培养具有良好个人品行、具有丰富经历、具备关键能力、具有创新潜质、适应未来社会的学生,这是我们今天教育的任务。

1上海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需要关注世界改革的趋势

上海的课程改革,基本方向是“育人为本,能力为重,丰富经历,关注创新”。从国际的视角来看,上海教育的优势非常突出,即我们的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比较扎实,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我们有比较完整的规范和长期的实践及其研究的积累。事实上,这一优势也是整个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与此同时,我们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总体上对学生的共性要求偏高,学生课业负担偏重。需要指出的是,我所说的学生课业负担偏重,并不是简单地指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而主要是指学生有意义的主动学习不够。何为“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次“中美省州教育厅长对话”期间,主办方安排我们到哈佛大学所在的剑桥镇的一所学校考察。我们听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课上,老师先讲,讲完之后,发给学生一张作业单,上面是一道应用题:给你10000美元,请你把这10000美元分给波士顿市里的至少4个慈善性机构。题目下面列出波士顿市15个慈善机构的名单,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到底把这10000美元分给哪几个慈善机构、每个机构分多少。学生分完之后,老师又发给学生第二张作业单,这次是一张账单,让学生根据经费分配的情况,填写“收入”“支出”“剩余”这些项目。填写完之后,老师又发给学生第三张作业单,这次是可以切开的几张“支票”。学生根据前面自己选择的慈善机构和金额,对每一笔支出开具相应的“支票”。这种教学方式,让我联想到PISA测试。虽然PISAZoOg上海排名第一,但是在阅读素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一项上,我们的整体表现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听了美国四年级学生的这堂课,我们就可以判断,他们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水平肯定要高于我们的学生。因此,我们今天要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强化实践体验、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养成多种符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我非常欣赏IB课程提出的目标。IB课程的目标非常明确:培养孩子成为探究者、思考者、交流者、冒险者,培养学生知识渊博、讲规则、有爱心、思想开放、良好平衡,善于反思。这些目标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目标潮流。特别是其中的“思考者”“冒险者”“良好平衡”“善于反思”,这几点在我们的教育中是比较缺乏的,也是我们今后的课程改革需要重视的。最近几年,我们对国际课程以及其他国别的课程作了很多研究。我们看到,国际课程以及其他国别课程当中,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在关注国际课程改革趋势的时候,我们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在高中课程结构上。上海己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高中同龄人口当中,有65%以上进入到各类高等院校学习,而且其他一些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升入高职高专。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教育和高中课程的多样化己经是十分迫切的任务。我们不能只有类似精英教育的单一课程结构或者单一的培养模式,而且即使是精英教育,也应该在目标、手段上,以现代性的要求和符合人类学习科学与规律的原则进行改革。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点是要解决好共同性和个性差异性的平衡。从世界各国的高中课程的共性和个性差异性的情况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共同基础+专业大类分化。比如法国高中课程,从高二开始,分成理科、经济社会、文科等几个大类。第二类,共同基础+专业中类分化。比如俄罗斯高中课程,它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不可变的基础科目,另一个部分是侧重科目和可变的基础科目,划分为38个中类。第三类,中等或者较高基础+高校自主多类型的专业分化。这一类高中课程比较明显的是大学预备性的课程,但是中等或者比较高的基础是共同基础,然后根据大学自主招生多类型进行专业分化。比如美国、韩国、芬兰。第四类,低基础+高校自主多类型专业分化。比如英国。第五类,高基础十政府严控下的多类型专业分化。比如德国。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我们的高中课程确实应该在共同基础的起点上进行专业分类。那么,应该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类的分化?如何才能让我们中国的高中教育课程,能够适合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需求?如何才能让高中在整个人才培养链上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这些问题,到了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并且起步改革的时候了。二是在引入国际课程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向国际课程以及其他国别课程借鉴些什么?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课程方案框架里,按照21世纪的需要,选择好学校自创的探究型、拓展型课程。上海的课程方案中,将学校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类。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校长们开设学校自创课程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国际课程和其他国别课程中,许多门类课程的内容、目标、方式(包括课程的实施过程以及实施过程中学生、教师的主体作用)、评价等,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这一点上,已经有许多学校正在积极探索。第二,我们的课程要能更充分地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需求。美国有一个加速学习体制,学生可以提前学习完成必修科目的修读,当他完成了这些必修科目的修读之后,可以提前修读各种选修科目,提前进行专门分化。当然,整个过程是以学生的程度来决定的。这个加速学习体制值得我们研究。我们目前的高中课程是统一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和内容也是统一的。而以上海的情况来讲,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其学习水平在初中学生群体中所处的位置约为l%、65%。从1%到65%的学生都按照同一个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会呈现出分化的倾向,这是很自然的。面对这一情况,我们现有的招生制度,其实己经将部分学生分流了。但是即使这样,进入到某一所高中学校的学生还是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那么,怎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让他们学习有差异的课程,以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收的学生中又如何让一部分学生提前进行专门的分化?如何以学生的程度来决定每个人应投入多少时间去进行基础性的学习,投入多少时间去参与学校自创的课程?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引进、吸取国际课程中的某些内容、实施机制和评价方式,来推动高中课程的改革。第三,学校要积极自创各类专门课程。所有的高中都应该去创设各类专门课程,适应学生未来专业志愿相关领域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专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他们的创造性,迸发出他们的创新表现。这些表现当中有些就可能是杰出的表现。

2对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的引进,教育部门将加大支持和管理的力度

现在,高中对引进国际课程的热情很高。首先我们要明确,引进国际课程,一定是为了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了培养21世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高中引进国际课程的目的,不是办外国大学的预科班,不是办外国大学的高复班,不是把我们的学校变成国际教育机构的外国大学招生办。我们改革高中教育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把我们的学生送到国外去,而是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栋梁。这是中国高中教育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从这个角度,上海市教委将对高中引进国际课程提出一个政策框架。有几个要点。第一,明确引进国际课程的目的。在引进国际课程中,公办高中,特别是公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主要的任务是使得我国的高中课程更加完善,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引进国际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化我们自身的课程改革。今天,学生的升学需求日益多元,这些需求当然应该去适应。但是,作为一个教育体系,特别是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骨干,公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开展引进国际课程的实践,首先是为了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自身的课程体系。至于客观上能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应该是学生受了我们的学校教育以后个人的选择自由。第二,对于引进国际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将会加大支持和管理的力度。我们将对国际课程、对引入国际课程的学校,进行一定的管理,体现我们对引进国际课程的规范,同时体现我们国家对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最近,卡塔尔正在与上海中学洽谈,想邀请上海中学到卡塔尔去办一所国际中学。对于这所国际中学怎么办学,卡塔尔没有任何限制,前提是必须满足课程开设的三个基本要求:第一,必须开设阿拉伯语课,第二,必须开设卡塔尔历史课,第三,必须开设伊斯兰文化课。这就是他们的底线。而我们目前在国际课程引进上的底线还不够明晰,显然我们有必要对课程管理提出基本要求。我们想,未来要获得中国高中教育文凭的学生,必须强调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的学习。这样的规范,目的是为了使得我们引进国际课程的工作能够为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一种正能量。我们希望,通过支持和管理政策的实施,既使得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际课程的引进能够起到推进我们课程改革的作用,同时又使得这项工作能够规范、扎实地进行,使其健康发展,从而让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既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也能不断吸取国际课程的长处,回应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从而不断推进中国课程改革的深化。

作者:尹后庆 单位:国家督学、上海市教委巡视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