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外语翻译 » 正文

目的论在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应用

2021-4-9 | 外语翻译

目前中医药术语翻译的状况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主要表现为一是翻译人员与中医药专业知识的脱节。绝大部分的译者并非专业的中医药翻译人员,缺少对中医药文化背景的认识。容易造成中医药术语的翻译不伦不类。二是中医药学自成一格,如中医理论中的脏腑辨证、阴阳五行、经络腧穴理论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人类疾病健康的智慧,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在其他医学体系里没有对应的概念。如何贴切生动地去翻译这样的术语值得我们探究。

基于上述的原因,对中医药学术语的英语翻译,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这种局面非常不利于让中医药学尽快融入到世界文化潮流中去。本文尝试将翻译目的论原理运用到中医药术语翻译中去。中医药术语的翻译是一次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其目的是使中医药文化成功地被异族文化中的人们所接受。围绕这个目的及其它两个原则,笔者就中医药术语的翻译作了如下探讨。

1.借用法

借用法是指翻译时借用英语中的类似概念或意思相近的词或术语。由于中医药术语自成体系,很多术语包含了深奥的内涵,在西方文字中找不到对应的说法。如脏腑学说中的“心、肝、脾、肺、肾”更为强调功能而非脏器。有些译者建议音译为“Xin,Gan,Pi,Fei,Shen”与西医解剖学的“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区分开来。这样的译法虽体现了两者的不同,但对于不谙中文的西方人来说“Xin,Gan,Pi,Fei,Shen”变成了一个全新的、需要在头脑中重新去塑造的概念,理解起来更为困难。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要求译文要符合受众的文化习惯具有可读性。这种情况下译者是完全可以借用解剖学中的脏器名称来表述以上概念,功能建立在脏器实体之上,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关联,并不矛盾。

2.音译法与注释法

中医药学中有一些独特术语在西方文化中完全找不到参照物或者类似概念,如阴阳、气、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等概念,与西方文化中字面意思对应的词毫无关联,属于独特的中国文化一隅。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遵从连贯性原则,采取音译的方式保留译文与原文的语义连贯。另外还可以伴随注释法进行应用。加注是对借用和音译的有效补充。如果对于一些流传不广、尚未形成约定俗成用法的术语仅仅采取借用或音译的办法,会造成西方读者理解上的困扰,加注不失为解决这一困扰的好办法。如中医中的“奔豚”指“肾之积证”,可用音译加注的方法,译为BentunSyndrome(kidneyamassment)。当然译名加注虽是外事翻译必要手段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应避免滥用,以免给人繁琐之感。

3.规范法

中医药学术语的翻译历史源远流长。17世纪到19世纪末,中医药学传播到了西方,陆续出现了中医药典籍的英译本。译者多为欧洲来华的传教士。而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医药学愈来愈受到国际医药界的亲睐,中医药学的翻译作品日渐增多。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术语的译名被确立下来并被中西方所接受,也就是说在英语国家的人们头脑中已有了对应的概念。以“中医药”的译名为例。现今普遍接受的译法为“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缩写为“TCM”。这一译法不但在民间广泛使用,被西方读者所接受,也受到了我国官方的认可。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网站的英文名就为“StateAdminist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虽然在学术界对这一译法尚存争议,也有学者提出“Sinomedicine”的译法。然而根据目的原则,翻译的根本是要达到受众理解并且接受的目的,对于像TCM这类早已被大众接受、约定俗成的术语,翻译者可不必单纯纠结在其译法的精确程度上,翻译时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直接使用。规范法就是指将这些约定俗成的译法当做规范用法直接使用。采用这一策略可以避免用词混乱。

4.省译法

中医药术语中有些字眼在词语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者与中心词词意重复,只起陪衬作用,如常说的“阳气”、“阴血”。中医称气为阳,血为阴。这两个术语中的“阴”和“阳”与后者的“气”和“血”语意相同,可采取省译法译为“Qi”和“Blood”,不必译为“Yangqi”、“Yinblood”,以免造成歧义。另外随着中医文化交流的加深,简洁明快的术语翻译更加易于读者接受。对于一些早期表述复杂冗长的术语也可采用省译法。如“辩证论治”可从“differentialdiagnosisinaccordancewiththeeightprincipalsyndromes”简化为“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treatment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如今的译法更加术语化,便于交流和记忆。

中医药文化是世界医药文化的瑰宝。要让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作为译者,我们肩上承载的担子愈加沉重。目前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外翻译理论的研究,建立完整的翻译体系,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如何坚持中医药民族特色,精确体现中式文化理念,让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接受。

本文作者:熊玲莹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