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乐研究论文
唐玄宗李隆基的音乐才华
唐玄宗通晓音律,熟练掌握多门乐器,又擅长作曲,他在音乐歌舞艺术的发展上,大力支持宫廷燕乐的发展,汇集全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著名艺术家,培养出大批的乐工和舞人,用于宫廷音乐歌舞的创作和表演。在音乐艺术的普及、人才的培养和音乐文化交流方面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熟练掌握乐器
唐玄宗最喜爱的是羯鼓,并且擅长击奏。羯鼓又名两杖鼓,原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隋时传入中原,在龟兹、疏勒、高昌、天丝等乐部中经常使用。唐玄宗演奏羯鼓的技巧堪称一绝,平常的练习也很勤奋,他在演奏羯鼓的过程讲究情景交融,同时谱了大量的羯鼓曲,如《曜日光》、《乞婆娑》、《色俱腾》、《春光好》、《秋风高》等,并编写了不少羯鼓独奏曲多被载入史册;唐玄宗也喜欢笛乐,休闲时常自吹自娱,也以玉笛为杨玉环起舞伴奏,他的一生共有三首与此生涯有关的笛曲,都是自己在不同情境中有感而作,它们是《紫云徊》、《凌波曲》和《光圣乐》。[1]除此之外,唐玄宗个人还能演奏其他种乐器如琵琶、二胡,无论何种乐器,他均能奏出十分动听的音乐。
(二)擅长音乐创作
唐玄宗在即位前曾创作有《还凉乐》、《夜半乐》,主要是描述李隆基成功从韦氏集团手中夺取政权,歌颂其文治武功的音乐创作。李隆基即位后,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并创作和改编了为数不少的宣扬君权神授、歌颂文治武功和太平盛世的音乐作品,如《圣寿乐》、《小破阵乐》、《光圣乐》、《文成乐》等等。[2]唐玄宗擅长“法曲”创作,尤为擅长以“游仙”为题材,进行创作、改编。其中,《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流芳百世的大曲作品,是唐玄宗李隆基以印度佛曲《婆罗门曲》为底谱,融进道曲成分,创作改编而成的。相传,唐玄宗曾经梦见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他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便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他日夜在想,想多少就记录多少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怀里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寻找曲调,可还是谱不全这首曲子。有一次,他来到三乡译,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的宫中大曲。唐玄宗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了一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出。
在宫廷中的表演乐器,唐玄宗除了运用筝、箜篌、笙等乐器,更突出的是加入了玉磬四架与琴、瑟、筑、箫、跋漆管、笙、竽这些乐器。这首歌舞大曲代表着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也代表着当时舞蹈的最高水平,在服饰道具、音乐处理、舞蹈动作、演出程序上都有创新之处,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曾经这样评价过:“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因此它的艺术表现、意境创造以及对外来音乐的吸收与融化足以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成就。李隆基晚期多思念之作。被后世称道的追忆马嵬坡之行的《雨霖铃》,怀念贤相张九龄的《谪仙怨》,史料中或指其为唐玄宗自制,或谓乐工奉命而作,都与李隆基主持有关。
唐玄宗在8世纪上半叶,在整个世界音乐范围内,都可以算得上是一名大师级的作曲家。唐玄宗在有生之年参与创制的乐曲非常多,这里面绝大多数是器乐独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乐曲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他的政治生涯与唐朝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历程。公元710年是盛唐到中唐的转折期,是唐玄宗创作的多产期,大部分作品都出自这一时期。总之,唐玄宗一生中创作的众多作品,体裁丰富,情感真挚,其中不乏上乘之作。纵观中国历史,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封建君主,而且也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位大师级的音乐家。
唐玄宗时期音乐文化发展成就
(一)推行开放政策,广泛地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音乐文化艺术,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汉族音乐文化
唐玄宗时期的音乐文化尤为繁荣。无论是宫廷音乐、民间音乐,还是宗教音乐、文人音乐等都得以很大发展。音乐培训机构的设立,器乐、声乐、散乐、作曲、歌舞等的创作,乐器的制作工艺、乐曲形式的改进、音乐理论及音乐思想等方面,都有极大发展,均居世界前茅。唐朝都城长安也成为东方“维也纳”音乐之都。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当时的京城歌乐掀天,珠翠填咽;乡间弦管歌声,合宴社会,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唐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在文艺上,音乐、舞蹈、百戏和绘画等艺术,广泛地吸收其他民族和外国的优秀文化,根据人们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和欣赏兴趣等,进行着自我选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原的汉族文化,使唐代的音乐、歌舞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音乐理论上,借鉴龟兹苏祗婆调式音阶理论而创立燕乐调式音阶体系,借鉴西域具有“艳、趋、乱”三大乐章的大区形式而创作出的《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和《庆善乐》等大型乐舞。[4]唐玄宗在位时期,曾诏令“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奏”,使燕乐开始买入新的发展时期。但当时各种音乐不仅在音律上参差不一,而且在调式概念上也处于混乱的状态。因此,在当时的形势下,统一各种乐律,并且创立一种新的调式音阶体系,已成为音乐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以汉族律吕为主,借鉴龟兹苏祗婆调式音阶理论,在各种不同的调式音阶基础上,归纳并推演出的二十八调。此后,燕乐调式体系才逐渐完善。唐玄宗即位以后对音乐的社会功能有了逐步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励精图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的这些社会功能来为其政治服务。他有意识地利用好乐活动来缓和他与宗室诸王的矛盾,协调君臣关系。此外,每当地方有新曲进献,玄宗也往往“召诸王便殿同观”。唐玄宗在开元初期的好乐活动,对于巩固皇权和维护皇室内部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改组音乐机构,大力发展音乐创作,将歌舞为主的宫廷音乐推向颠峰
唐玄宗时期最大的成就是设置音乐机构,并培养人才进行歌舞创编。唐代的一般性歌舞,仅教坊中就有300多首。从西域传入或以龟兹音乐为基础进行加工创作的歌舞,占其中的主要部分,紧接是以清商乐为基础的歌舞,唐玄宗在位时的倡导,歌舞的创作与演出,更增强了娱乐性。此时的音乐机构,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的两个不同体系。唐代乐工数以万计,分工精细,规模宏大,技艺高超。唐初,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都设有太常寺和大乐署等中央音乐机构。开元二年,唐玄宗改组了大乐署,建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所谓的“教坊”,是宫廷中训练、培养乐工,传习、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它们都直属宫廷,由宫廷派中宫(宦官)为教坊使,管理全教坊的事务。“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因地点设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名。梨园的人员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常由唐玄宗亲自指挥排练。梨园艺人被皇帝称为“梨园弟子”,后世的戏曲艺人也统称“梨园子弟”。
唐玄宗亲自坐镇于梨园,纠正弟子们合奏时出的错误。唐玄宗在位时代是唐代舞蹈的巅峰,舞蹈家们动作优雅,形象飘逸,千姿百态的造型,绽放出一朵朵瑰丽的奇葩。唐玄宗把唐太宗的十部乐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大类,加上雅乐部,完成了整个宫廷乐舞体制。不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比比皆是,不仅用于祭祀、求神、赶鬼、驱疫等宗教活动和仪式,还带有公众娱乐的性质。唐玄宗为了衬托本朝的兴盛,以及他治国的德政,尽力扩大祭祀先祖们仪式的场面,以体现他这位忠孝子孙不辱门庭。唐高宗时期的《上元乐》是一部大型乐舞,与《破阵乐》、《庆善乐》合为“三大乐舞”,后来都修入雅乐,专门用于郊庙祭祀,唐玄宗在位时曾命令宫女们学习这三大乐舞,在勤政楼前宴会时,宫女们表演的《上元乐》,太常乐工们有所不及。同一时代出名的歌舞大曲还有《霓裳羽衣曲》,关于此曲的来源传说不一,但唯一确定的便是,此曲的散序为玄宗所作,诗人白居易盛赞此部乐舞,“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这首歌舞大曲具有明显的道教色彩,它不仅规模庞大,而且达到了唐代燕乐大曲的顶峰,这部乐舞在唐玄宗的领导下,集中了前辈艺人的丰富经验,凝聚了当时乐工的智慧和劳动,应用燕乐大曲成熟的表现方法,共同改编、创作而成。开元十一年,唐玄宗对字舞还有进一步发展,出“作字如画”之外,又创出“回身换衣”的花招。在舞队每摆一字的同时,还变换舞衣的颜色,使观者为之惊奇。此后用舞蹈摆字的歌舞形式逐渐流行,称为“字舞”。
总之,在唐玄宗李隆基的领导下,唐代的音乐事业得以极大繁荣。无论是民间音乐还是宫廷音乐都得到迅速的发展,音乐培训机构的设立,器乐、声乐、散乐、作曲、歌舞等的创作等方面也有极大的影响,整个天下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
本文作者:肖惠贤 单位:咸阳市秦都区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