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论文 » 正文

清宫多层戏台研究综述

2021-4-9 | 历史研究论文

多层戏台是清宫戏曲的标志性建筑,是我国发展舞台技术的先驱。在文化科技界的领导和朋友国家文物局童局长、故宫博物院陆寿龄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王主任等的帮助下,笔者对上述五个多层戏台前后进行过三次实地考察。清宫多层戏台,特别是三层戏台,有多个表演区,配备有多种技术设施,可以演出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台中最复杂的戏台,在我国各式各样的古戏台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发展技术复杂的多层戏台和发展室内戏厅是清代戏台发展值得注意的二个动向,这表示我国的传统戏台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探索着向现代化发展。

清宫多层戏台的基本情况

清宫多层戏台有二层戏台和三层戏台两种。三层戏台可能是由二层戏台发展而来的,其结构与舞台技术发展得更充分、更典型、更具代表性,也可能二层戏台是三层戏台的简化形式,本文较多地探讨三层戏台。清宫中二层戏台建得比较多,其中升平署戏台,故宫漱芳斋戏台,颐和园听鹂馆戏台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座二层戏台,它们的结构、模式,比较相像,大小也差不多。下层为戏台,上层为阁楼,下层台的天花板有天井,可通向上层阁楼,上层阁楼装有滑轮等升降机械,可供升降演员、砌末用。下层戏台约12米见方,台基高约0.9米。现在升平署戏台作为中学图书馆用,故宫漱芳斋戏台的后台成为了小卖部,这两个台通往上层阁楼的路均已封死,只有颐和园听鹂馆戏台依然有楼梯可以通往上层阁楼。

据各种资料记载,18世纪前后清宫共建了六座三层戏台,它们是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大戏台和寿康宫大戏台,热河避暑山庄福寿园清音阁大戏台,紫禁城(故宫)宁寿宫畅音阁阅是楼大戏台和寿安宫大戏台,颐和园德和园大戏台。现存故宫宁寿宫畅音阁阅是楼大戏台和颐和园德和园大戏台两座。几座三层大戏台,虽多少有些差异,其结构、模式、大小,也基本是一样的。现以故宫畅音阁大戏台为例,介绍三层戏台的建筑与舞台结构,适当补充一些其他三层戏台的资料,本文未作说明的均指故宫大戏台。三层戏台前部为演出用的舞台,后部为后台,叫扮戏楼。三层戏台,每层都有一个舞台面,每个舞台面都有一个专用名称。最下层的一层台叫“寿台”,寿台的后部,还有一排固定高台,叫“仙楼”,寿台下有台仑,中间的二层台叫“禄台”,最上层的三层台叫“福台”。每层舞台后面都有后台,一层寿台的后台很宽敞,两边有直通二层禄台后台的大楼梯,在仙楼的背面有与仙楼等高的挑台,后台中间地面有活动盖板,在它下面有通向寿台演区下台仑的固定楼梯。当时一层寿台的后台还是鼓乐演奏的地方。禄台、福台的后台也很大,在其中间部位装有升降机械,二层禄台后台也有通向三层福台后台的大楼梯。扮戏楼内有些区域也有专用名称,分别为“雅、淑、杂”。雅为陈放剧本、乐器的地方,淑为扮演女角的演员化妆、着妆、候场的地方,杂为扮演男角的演员化妆、着妆、候场的地方。三层戏台正对面是高两层、宽五间、带前后廊的阅是楼,是皇帝及后妃看戏的地方;东西两侧各有转角庑房13间,是大臣看戏的地方;庑房与阅是楼和畅音阁的扮戏楼相通,形成楼阁庑房相围的一个自成系统的庭院,需要时整个庭院的空地都可参与演出。

避暑山庄大戏台庭院占地面积为26668平方米。在这组建筑中三层畅音阁大戏台是主体,整个建筑坐落在1.6米的台基上,一层戏台面宽16.92米,进深14.8米,建筑高度为20.17米,三层总建筑面积为685.94平方米。圆明园大戏台各层檐柱分别高1丈3尺8寸(清尺,约合4.42米),1丈1尺(约合3.71米),9尺7寸(约合3.10米),中层檐内通见方4丈5尺4寸(约合14.53米)。颐和园大戏台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的测量数据是:戏台14米见方,三层共21米高。以上尺寸来源于不同的资料,其测量基准不一定完全相同,也未作核实,但已可以给出一个尺寸概念。顺便提一下,颐和园大戏台内陈列着当时用过的西洋管风琴,可见当时有庞大的乐队,舞台技术也已受西方影响。

清宫多层戏台的特点

1.舞台面积大:我国元代戏台大多为单开间、单进深,平面一般近似正方形,大多是每边约7米,面积约50平方米。个别大的如翼城县武池乔泽庙戏台宽9.31米,进深9.33米,面积86.9平方米。个别小的如泽州县冶底村东岳庙戏台宽5米、进深5米,面积25平方米。明清有些戏台的面积稍有增大,也出现了一些三开间、五开间的戏台,戏台平面也不一定是近似正方形,出现了宽大于进深的长方形。个别大的戏台如新绛县阳王镇稷益庙戏台,宽16.8米、进深7.2米、面积约120平方米。清宫二层戏台的一层台的面积大都是12米见方,即144平方米。三层戏台寿台的面积有14米见方的,即196平方米,也有更大一些的。四边共12根柱子,面宽三开间,进深三开间,即所谓戏台宽九筵。可见多层戏台的舞台面积,比我国一般的传统戏台的面积要大许多,就是从现代演出的要求来看多层戏台的舞台面积也是比较大的。

2.多表演区:二层戏台可以有上下两个表演区。三层戏台是一种独特的多表演区戏台。除了寿台为主要表演区外,二层禄台和三层福台前部都有表演区。在一层寿台的后部,还有一排高约3.5米的固定高台,叫“寿台明阁”,也叫“仙楼”,仙楼宽约2米,仙楼上的演员看起来正好在寿台演员的头顶上,一层寿台本身就有两个表演区。二层禄台用于演出的舞台面比寿台小得多,主要在前部与左右两边。值得一提的是,禄台舞台面几乎全部是活动盖板,前左右三面都是,也就是说可以从禄台舞台面的任何地方进人夹层,通过夹层再下到一层寿台。三层福台用于演出的舞台面比禄台又要小一些,福台中间舞台面也有活动盖板,去掉盖板可以下到天桥,天桥沿前左右三面设置,天桥一直连到后台,其作用和夹层类似,也是演员转移的通道。福、禄、寿三层表演区的很多地方都是用格子门来与后台隔开的,门的宽度能保证演员扎靠起霸出场时畅行无阻,因此这些门都可以作上下场门,非常灵活。在仙楼背面的后台有一个与仙楼一样高的挑台,中间由六扇格子门隔开,也可以作为仙楼的上下场门用。仙楼正面向下有4座木楼梯与一层寿台相通,楼梯坡度下部很陡上部稍缓,侧面成弧形,绘有五彩云头,可以移动。这种木楼梯叫搭垛,也叫踏朵、虹霓,演员可以由此上下。仙楼上的演员还可以通过搭垛和左右二个角上的天井向上走,需要强调一下的是禄台舞台面和寿台的天花不是在一个平面,中间有个夹层。因此仙楼搭垛向上是先到夹层,通过夹层再上禄台,这样的好处是仙楼可以和禄台上有活动盖板的任何一处相通,做到四通八达。三层戏台还设有台仑,也就是设有地下层,一层寿台的舞台面有很多活动台板,相当于现代剧场的演员活门,移掉台板,装好活动楼梯,舞台面和台仑就通了,整个一层寿台下是一个大的台仑,台仑还一直延伸到后台区域,并有固定的楼梯通向后台台面。台仑有1人来高,设有通风采光口,白天可以引入自然光用作照明。寿台活动台板和台仑的设置,可以增加演出的效果和变化,可以用机械实现地下层到一层台面的升降,也可以任意设置演员上下的通道,实现演员、砌末的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等效果。福、禄、寿三层加上仙楼和台仑组成了一个多表演区的立体台。在各表演区之间有由楼梯、夹层、天桥、活动台板组成的四通八达的演员跑场通道。此外,需要时二层戏台和三层戏台周围的整个庭院也可以是表演区。

3.舞台技术设施多:多层戏台除了大,演区多以外,主要的特点是有很多舞台技术设备。1)升降机械:二层戏台,三层戏台都有升降机械。三层戏台的升降机械已很完善。作为升降装置的上下通道,三层戏台上设了很多天井,寿台的天花顶上一共有七个天井,演区中间有一个大的方形天井,在其两侧有两个长方形天井,寿台面向观众的两个角上有两个天井,这五个天井就是供升降机械使用的通道。前面已经谈到过,寿台上另外两个天井是仙楼上演员上下行走的通道。由于寿台天花与禄台地面之间有一个夹层,因此从一层寿台向上看,中间一个大的方形天井是凹在天花中间的,其顶板即禄台的活动地板,天井四周的板封住了夹层,其中靠后台一面的封板中间有块活板,由活板可以通往夹层。其他几个天井也都是与夹层相通的。此外,禄台演区中间也有一个天井可供升降机械使用。当时的升降机械主要是木结构的,由可以乘载演员或装运砌末的云兜、云勺、云椅、云板,作为驱动装置的绞车及滑轮、麻绳等组成。寿台演区中间的方形天井是升降装置的主要通道,与二层禄台相通,在二层禄台、三层福台设置了一套完整的升降机械,二、三层正对一层中间天井的位置均在后台区,禄福二台的台面设有活动盖板,用时打开作通道,不用时盖上,还可作后台派其他用场。绞车安装在三层福台后台天井通道的左右及面向观众的三侧。福台的后台是设备层加操作层,可以说其作用比现代剧场的栅顶还大。除了绞车,天井口设有栏杆,还安装有滑轮,3组绞车都装有9个工作位的绞盘把手,27个人同时转动绞车,升降负截可超过1千多斤,七、八个演员乘云板上下毫无问题。王芷章在《清升平署志略》中曾描写了当时升降机械的操作情况,为了云兜、云勺、云板在演出中升降位置正确,会先作升降演习,并在长绳上刻有记号,放至所记之点,而云兜适已至台。可见当时升降装置的操作已有相当水平,通过排练,升降装置已可准确定位了。二层禄台后台是升降装置通过时上下演员和装卸砌末的地方。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大戏台,在寿台禄台的天花上各设有三口天井,每口间隔三米,两米见方。2)喷水效果设施:三层戏台台仑地下层中间有个大水井,水井两边有两排绞车。地下层的地面有的地方还有活动盖板,盖板下面也有井。颐和园大戏台地井尺寸如下:中间砖井深10.1米,上口径1.1米,下口径2.08米,砖井的东、西、北三面还有5个各约1米见方,深1.28米的水池。水井可为水法砌未表演喷水提供水源。表演时通过辘轳汲水,唧筒喷水,水可以喷在寿台面上,从台面顺势流回到地下层,水也可以喷向庭院,也有回流的水道,都可循环往复,连续表演。3)其他舞台设施:畅音阁大戏台的后台及台仑至今留有一些大型装置。令人感兴趣的是有多种大型移动平台,暂且也称它为车台。长方型的车架下,两边各有两个带有万向转轴的轮子,上面可以站好几个人,推着可以满台跑,经过装饰在舞台上既可作活动的车,又可作活动的船。在故宫的库房里现在还存有,当年曾参加过演出的这样的一条二米多的船。供升降用的云兜、云板一类装置也有几种,一种装置中间两边各有一个三角架可以挂绳索向上提,下面是个大的框架,可以运大型砌末或站好几个人,一种装置牵引面和负载面成直角,牵引面上装了4个滑轮。台仑放了不少可移动的木梯,从一层寿台下地下层,从二层禄台下夹层,从三层福台下天桥,都要用这种木梯。还有一种两根曲杆通过齿轮与两个滚桶相连的装置。一层寿台上也有些有趣的装置,面向阅是楼中间的两根柱子顶部有一根金属横杆相连,其位置正好是相当于现在挂大幕或会标横幅的位置。寿台前部左右两边从上各挂下一个圆形铁环,显然是吊灯彩用的,其位置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左右柱光。此外,寿台前部地板中间有一排三个碗口大小的圆孔,好几个地方装有滑轮,显然都是精心设计的。

清宫多层戏台的演出状况

了解清宫多层戏台的演出状况,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多层戏台及其技术设施,为此,下面收集了一些记述多层戏台演出的资料,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演出的庞大场面,多演区演出的状况,升降效果,水法效果,灯彩效果等等。三层戏台演出场面庞大,我们可以从赵翼和马戛尔尼的看戏记述中略观一斑。进士出身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赵翼记述:戏台阔九筵,凡三层,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两厢楼亦化作人居。而跨驼舞马,则庭中亦满焉。有时神鬼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经之日,如来上殿,迦叶、罗汉、辟支、声闻,高下分九层,列坐几千人,而台仍绰有余地。(《檐曝杂记》卷一《大戏》)

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记述:至最后一折,盖所演者为大地与海洋结婚之故事。开场时,乾宅坤宅各夸其富。先由大地氏出所藏宝物示众,其中有龙、有象、有虎、有鹰、有驼鸟,均属动物;有橡树、有松树以及一切奇花异草,均属植物。大地氏夸富未已,海洋氏已尽出其宝藏,除船只、岩石、介蛤、珊瑚等常见之物外有鲸鱼、有海豚、有海狗、有鳄鱼以及无数奇形之海怪。均系优伶所扮,举动神情,颇能酷肖。两氏所藏宝物,既尽暴于戏场之中,乃就左右两面,各自绕场三匝。俄而金鼓大作,两方宝物混而为一,同至戏场之前方,盘旋有时,后分为左右二部。而以鲸鱼为其统带官员,立于中央,向皇帝行礼。行礼时口中喷水,有数吨之多。以戏场地板,建造合法,水一至地,即由板流去,不至涌积。此时观者大加叹赏。(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刘半农译)

多层戏台的演出有不少充分发挥了多表演区和升降机械的作用,下面列举一些演出实例:《鼎峙春秋》的第一本第一出《五色云降书呈瑞》演出说明:众扮灵官从福台、禄台、寿台上,跳舞科,下。众扮十八天竺罗汉、云使上,龙从云兜下,虎从地井上,合舞科。寿台场上仙楼前挂大西洋番像佛菩萨、揭谛、天王等画像帐幔一分。众扮八部天龙从福台上。众扮菩萨、阿难、迦叶、佛从禄台上。众扮比丘尼、四大菩萨、童子从仙楼上。众扮天王从寿台上。这段戏把大戏台的各部分都用到了,构成了一幅以二层禄台上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的、立体的、活动的西天佛国图。这里的“龙从云兜下,虎从地井上”,就是穿戴龙形服饰的演员乘云兜从天井下降到寿台,穿戴虎形服饰的演员从地井中出场到寿台,与十八罗汉“合舞”。《升平宝筏》甲本第十五出《园熟蟠桃恣窃偷》,演的是孙悟空在蟠桃园偷吃了蟠桃后,再闯进瑶池,偷吃了蟠桃宴,又醉醺醺走到三十三天太上老君之处,把金丹嚼个饱,然后溜出南天门,逃回花果山。演出时,寿台作为蟠桃园;仙楼作为开蟠桃会的瑶池;禄台作为太上老君的兜率宫;福台作为孙悟空逃走的路;最后,又把寿台作为天宫大门,孙悟空“从禄台下至仙楼”,诓过守门天将,“从寿台上场门下”。《升平宝筏》庚本第二十四出,演天兵天将协助孙悟空擒拿牛魔王时,天井下了四组人:一组扮众罗汉、四金刚从“左右天井下仙楼至寿台”;二组扮托搭天王、哪吒及众神兵“从左右天井下仙楼上”;三组扮八天将从“四天井”“各乘云兜下”:最后一组扮观音、善才、龙女“各乘云兜从天井内下”。《升平宝筏》戊第十四出演唐僧取经过通天河,鱼精把河面封冻,骗唐僧踏冰过河,结果冰破落水。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同从寿台上场。唐僧唱:“金鸟返照晚霞升,暖气又熏蒸,雨后天高景色明。”(音响冰裂声)唐僧继续唱:“猛听得冰裂声崩,水响潺?,使我顿心惊。”于是,唐僧从地井下。八戒与沙僧道白:“不好了,师父掉下水去,怎么处?”净扮鱼精,戴鱼精盔扎靠,持莲花锤从地井上寿台,作与悟空、八戒、沙僧对敌科。天井还有一些其他用法,如《六月雪》、《走雪山》,从天井洒一些白纸碎片,当作降雪。《乾元山》本乙真人收伏石矾娘娘,从天井下来一个九龙神火罩。《三进碧游宫》的广成子,跟龟灵圣母对剑一场,末了从天井下来一个翻天印。天井还被利用来升降各种彩人、砌末及施放火彩等,以表现神怪们在空中“作法”、“斗宝”。大戏台的演出采用了大量的各种砌末和灯彩,有的单独使用,有的与升降机械结合使用,有很好的舞台效果,下面举些例子。《地涌金莲》:从天井下“极乐世界”匾,从五个地井口慢慢引上五朵大莲花座,上坐五尊菩萨,每个莲花瓣里都有灯。莲花座由机械牵引。《升平宝筏》中有一场表演黎山老母等到落伽山为观音菩萨作寿,“天井内垂下九层五色莲花灯”,“地井内出各魔精形”,场上有众仙女“持五色莲花”边歌边舞。《宝塔庄严》其中有一幕,从井中绞起宝塔五座。《罗汉渡海》有大砌末制成的鳌鱼,内可藏数十人,以机筒从井中汲水,由鳌鱼口中喷出。

大戏台演出中有能变、能动的机关砌末。如:八仙用的砌末可以出彩;大青瓶中可以飞出红蝙蝠;《升平宝筏》戊本第五出,观音收伏红孩儿时,天罡刀可以变成莲花座,待红孩儿坐上莲花座时,又变成天罡刀。这一莲花座天罡刀机关砌末现在还存在故宫库房中。演出中还会有实物砌末,《升平宝筏》中真马、真骆驼参与过演出。《目连传奇》中更是使用了活虎、活象。其他种种砌末,多得不胜枚举.大量纸扎砌末,“无不尽情刻画”。还有许多铁木制作的砌未,而且不少是大型的,要由工程处承做,动用武备院匠役协助安装。《劝善金科》中利用砌末,把地狱的种种刑罚———刀山剑树、铜蛇铁犬、锯磨鼎镬等等,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灯彩有龙灯等。有一个场面有两条龙灯,每条长约十米,龙灯前有一演员手持一大彩珠导引,龙灯由十多名演员持舞,随彩珠上下翻转,最后从龙口喷出一道长长水柱。大戏台上还用了不少大型写实砌末,《鼎峙春秋》第八本第一出《单刀会》,剧本注明:“杂扮水云拥大船上”,结尾处关平、关兴前来接应“小船上,水云随上”,用了写实化的大船和小船。《金山寺》中有庙,庙下有水,水之作以璃璃棍,后台有人旋转之以示流动之状(《曹山泉谈二黄今昔》)。写实化砌末,除船、庙外,还有山、石、树、林、桥、亭、城、楼等等。大戏台上还有写实化绘画的软景与硬景。受西方画的影响,光绪九年(1883年)进宫的砌末艺人张七,“制砌末多参西法,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必求逼真”(张次溪《燕都名伶传》)。在大戏台的演出中,使用了挂在演区中间、接近现代的“二道幕”的幕幔。这种幕幔带装饰,有祥云帐、烟云帐幔等。中国的戏曲演出一般是不隐蔽捡场活动的。在大戏台上有些场面用的砌末较大,搭起来费工夫,或者还要结合演员摆出个画面来,会采用帐幔隐蔽一下,使得场上的演出不受干扰,到时候揭开,让观众突然见到一个新的完整的画面,有利于增加演出的效果。《劝善金科》第八本第二十四出,“场上设平台、虎皮椅”,阎君升座、审判鬼犯,“后场设烟云帐幔,隐设刀山科”。阎君审案毕,把平台、虎皮椅移到右侧。等阎君吩咐“速现刀山者”时,“场上出火彩,随撤烟云帐幔,现出刀山科”。下面就在刀山上表演,由鬼卒们持叉驱赶众鬼“上刀山”,“出种种刀山砌末科”。

几点看法

(1)目前清宫多层戏台已引起广泛重视,但是我国戏曲界对多层戏台的舞台技术,有过不少非议,认为中国传统戏曲追求的是“空”的艺术,讲究虚中成像,强调虚拟,强调写意。他们认为对戏曲而言有一空台足矣,舞台技术的参与,写实性的强化反而有碍戏曲的表演。写意与写实两种表演手段的比较是个大题目,本文不准备展开讨论。表演与舞台是相辅相成的,而舞台形式会受到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综观世界上戏剧和舞台的发展,一开始在古希腊剧场、古罗马剧场、莎士比亚剧场、印度梵剧剧场、中国传统戏台、日本能乐舞台上,演出的都是以写意为主的戏剧,这与当时的舞台条件密切相关。直到文艺复兴时代,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在意大利出现了镜框式舞台剧场,才开始有以写实为主的戏剧。而镜框式舞台一出现就受到了欢迎,很快就在全世界成了主流剧场,直到现在,这决不会是偶然的。戏剧并不仅仅是表演艺术,一直公认是综合艺术,戏曲要发展,在继承发扬我国写意传统的同时,应该要寻求新的手段,丰富表演形式。多层戏台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有益探索,当时见到过多层戏台演出的,无论是大臣,还是外国使节,无不印象深刻,大加叹赏,有的写诗,有的记述,充分说明应用多种舞台技术的多层戏台的演出是很精彩的,多层戏台是非常成功的戏台。对多层戏台的非议,其实质是反对我国传统戏台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在世界上正从一个时期以一种剧场形式为主,向剧场多样性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很不合时宜的,将会把我国的戏曲固定在一个有限的相对窄的空间,会限止它的发展。

(2)不少文章都谈到,清宫多层戏台是在康雍乾盛世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笔者想要补充的是多层戏台的出现,应当还有受到了西方文化影响的因素。当时在圆明园的众多戏台中已经有西洋戏台,演出中已经有参照西洋写实画画法的硬景软景,已经用了管风琴等等,可见西方戏剧文化对当时宫廷中的戏曲已经有一定影响。在经济繁荣,技术发展,西方影响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戏曲出现了应用舞台技术,探索新的表演形式的需求,这应该是出现多层戏台的背景。虽然多层戏台上设置升降机械,很可能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但是安装了大型升降机械的多层戏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巍峨壮观的多层戏台完完全全是中国式的传统戏台。多层戏台既吸取了西方文化,又坚持了中国的传统,这种发展和创新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3)清宫多层戏台不仅使我国的传统戏台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与世界上的各种类型的舞台比较也毫不逊色,并且有其优势。莎士比亚剧场以可以有外台、内台、楼台、台仑多个表演区而著称,多层戏台的表演区比莎士比亚剧场更多,更富于变化,而且在各表演区之间,有完整的四通八达的演员转移通道。从现代观点看,多层戏台有升降机械,它的台仑具有类似下空舞台的功能,可以说它兼有当前欧洲流行的机械舞台与北美流行的下空舞台的优点。当时的多层戏台上还可以有推着跑的车台,各种砌末,灯彩,软硬景,幕布,以及烟火、水法等等,多层戏台表演力极其丰富多彩。虽然多层戏台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由于二层禄台,特别是三层福台较高,观众看到的场面会受到限制;由于戏台面积大,空间开放,演员与观众距离较远,观众听的主要是直达声,声音效果不会很理想,因此在视听两方面都有一些缺陷。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清宫多层戏台在我国剧场史上的重要地位。

(4)当前国内的剧场建设方兴未艾,不少新建的剧场,不分青红皂白地互相盲目模仿,以至于很多剧场过于类同,缺乏特色,又往往会建有很多利用率极低的设备,而造成浪费,却很少有机会研究建设现代中国式的传统剧场。为此当前加强对清宫多层戏台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应当从中寻求启示,积极研究设计,既继承传统,又采用现代技术的中国式剧场。这可以以传统多层戏台为基础,应用现代舞台技术,改进多层戏台的不足;也可以以现代剧场为基础,吸收中国传统多层戏台的元素。总之我们应该有继承并超越多层戏台的中国式剧场,并让它在我国和世界的现代化剧场中占有应有的地位,为我国的剧场建设添彩,为繁荣我国的文艺增光。

结束语

清代的多层戏台有不少出彩的亮点,但是民国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与时俱进,未能在现代剧场群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文物。这虽然自有其道理,但还是让人感到十分可惜和遗憾。现在应该是到了可以做一些补救工作的时候了,除了前面提到的应该加强对多层戏台的研究,积极研究设计继承并超越多层戏台的中国式剧场外,笔者认为至少有一个课题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即应当呼吁选一至二个多层戏台,挑选一些原来的剧目,或加以改编,恢复演出,重现当年的盛况,让多层戏台成为活的文化遗产。

本文作者: 俞健 单位: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