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传统艺术论文 » 正文

简析插画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2021-4-9 | 传统艺术论文

我国传统插画的内容一般都是为文字作品做进一步的阐释,目的是让人更清楚地了解故事情节或文字信息。古人们多采用木刻版画以及少数的铜板画作品来加以表达。关于我国版画的形成,艺术史上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及隋唐说,但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年款的作品是公元868年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像。隋唐五代时期出土的作品,大多古朴、传神,且内容大多为宗教服务,形式多以宗教经卷为主。到了宋元时期,佛教中木版插画的形式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式章法成熟完备,经卷的木版插画中加入山水景物,同时木版插画不仅存在于宗教题材中,在科学、文学、艺术门类的典籍中开始大量运用。据记载,在北宋时期,临安、绍兴、婺州、苏州、建安、眉山、成都等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木刻版画中心。同时,插画也应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出现的“平话”即为我国当代连环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我国插画艺术的高峰时期,在技法材料和市场需求等社会因素的促使下,版画技法风格出现了不同流派,呈现出大繁荣的局面。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画谱、小说、戏曲,在这些领域中,插画无论从形式、表现手法、内容主题上都随之变得越来越丰富。其中,文学中的刻图插本的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对以后插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郑振铎就曾评论过:“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

1931年,自鲁迅倡导新兴版画起,中国便开始有了创作性的版画。新兴版画与古代版画在技法制作上有很大的差异,无论在社会功能和艺术意义上都有质的区别。崇尚新文学的同时,由于大量的外国著作及思想传入中国,那个时期的插画也多少受到了的影响。在那不断探索的时期,插画艺术作品不够“民族化”,也谈不上“个性化”,直至抗战后期,在形式风格上,插画的洋化倾向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新鲜、活泼、明朗、朴实的中国风,同时又融入了民间艺术,如剪纸、窗花、年画等元素。新中国成立后,插画因一直为政治任务服务而在发展上受到限制,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文化的多元格局,插画艺术受西方及日本成熟的市场化包装的文化冲击,形成了亦新亦旧的一代。在思维审美上刚刚从思想中解放出来的年轻艺术家,更容易受新鲜事物与外来文化的影响,由此中国文化多少也受到了媚外思想的阻碍。这三十年间,国际优质品牌大量流入中国,不同的外国文化产品也随之涌入中国市场,尤其是在设计领域,中国市场出现了所谓的“文化流失”、“文化入超”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也渐渐地被蚕食。随之而来的,是因失去民族文化之根本而出现的作品西方化、趋同化与无特色化。

因此,推进当下插画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创作者们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觉。要从久远、早成陈迹中的古典文艺去寻找可以感动人们的东西。在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为何要一再去回顾自己民族的古迹斑斑的印痕呢?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时代的作品,诚然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即便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艺术只有这样才可以丰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而这种意趣仍与人们今天的感受、好恶相吻合,仍与当今人们的心理结构相呼应,而这种心理呼应正是历史沉淀的产物,蕴藏着中国文化艺术的永恒。只有了解、学习、发展这样的“永恒”才能对民族文化有充足的自信,艺术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和光明的前途。

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插画中是不可缺少的元素,经过历史沉淀下的东西正是高度提炼、异常精粹的大美的形式。如今在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对传统的认识还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某些设计以使用水墨效果、传统纹样的形式来进行艺术表现,认为这样就有了传统,这样就有了特色,实质上是表面的、肤浅的。面对插画中的中国文化,应该将其提炼到成熟又具美感的程度,而非生搬硬套。这样就需进一步的理解与消化传统,扎根于文化深处,从而使之再生,这样才能使传统发挥更大的价值,使其更有意义。把传统内涵融入当今生活,创造出具有民族精神美感和时代性的优秀设计,这才是我们中国插画所追求的。当现在人们标榜西方抽象主义现代艺术的时候,该如何去面对艺术、发展艺术?当今我们应该先放下“传统”“现代”这些硬壳子,去对传统现代等相关的内在东西下一番工夫,去了解其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文化往往过了高峰便趋于衰落,在衰落中逐渐消亡,或在衰落中崛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如此,在其支配下的文艺和审美亦是如此,但在其衰落时不可对本族之文化没有自信。改革开放后,新时代中一些有新意的思想倾向、艺术创作指向,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背离。这都是因为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自古礼乐传统有着“诗言志”的政治与艺术,孔门仁学有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生领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与生命,道家又有“逍遥游”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后又有“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生死再反思,“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韵味与冲淡。在历史中发现自己,来把握现在,选择未来,是对自己现在状态的审查与前途的展望。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发现、选择、展望,这些都包含着自己的历史性的‘偏见’在内,这‘偏见’其实也就是某种积淀下来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本体意识。”这也进一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插画艺术中作为本体是最后的实在、一切的根源的重要性。

《中庸》中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我们对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真温故是很有必要的,从上古的礼乐、孔孟的仁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而上追索中,是不是可以因略知“传统文化之精神”而再次吸取新知,愈发的向前猛进呢?这也是当下插画艺术在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时所应该深思的。

本文作者:杜君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