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管理相关
美术是一种视觉造型艺术,需要用大量的图片资料来辅助教学,而美术教材上现有的资料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形成创建教学资料库的习惯,这样在准备教学时才会得心应手,在课堂教学时才能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生视野。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我对收集、整理教学资料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广泛搜集教学资料
(一)摘抄式作为美术教师,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当发现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时,要立即摘记下来。西方有句谚语:“幸运女神只有额前的一小撮头发。”这就告诫我遇到机会要及时抓住。有时遇到一个有价值的材料,如果当时没记下来,再想找到这份材料可能就很困难了。如笔者摘抄的有关《清明上河图》的文章,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孔宪易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从8个方面否定作者描绘“清明”的一说,并认定《清明上河图》所绘是秋景。如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质疑初春时节,“进暖炉炭,违背宋人生活习俗”;“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不是乍暖还凉的清明时节;画中有10多人手拿扇子,或扇扇或遮阳,显然是伏后的秋天;
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卖西瓜的小贩,宋时的早春哪来的西瓜?画中有乘轿、骑马行进在郊外,与其说是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它是秋猎而归”。文中证实画家描绘的并非“清明”时节,而是在称颂盛世,讨最高统治者欢心。这篇文章使我对《清明上河图》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在教学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准确、详实的材料。
(二)剪辑式
美术素材在生活中俯拾即是,教者要随时从阅读的报刊、杂志中有心收藏,然后收集整理保存到自己的资料夹中。记得笔者在讲解《敦煌莫高窟》一课时,翻阅资料包,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了相关材料,增加了教学厚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通过《敦煌新增243窟》这一资料,使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编号已经增至735个,而教材为2003年编写,它提供的数据已经过时。《敦煌女儿——樊锦诗》、《我国入选世界非遗名录最多》、《文化遗产——民族气质影响世界》等图片的有效利用,使学生认识并重视石窟艺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意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要保护文化遗产,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收集式
自己平时的教学记录、学生优秀作品或有代表性的作业、有关教学的报告记录等都是教学的资料。我留心收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如台历、贺卡、宣传单、说明书、包装袋、海报等;或者通过电脑获取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如上网查找的《集安高句丽壁画》、《松花湖浪木根雕》、《独特质朴的萨满艺术》等,对教材做了有效的补充。通过收集学生常犯的错误资料,作为反馈性的教学材料,也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通过这样的循环实践使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认真整理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的收集是为了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资料收集后要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
(一)要重视教学资料的整理工作
积累的资料虽然不少,若杂乱无序,不加整理,那么资料再丰富也得不到应用,从而失去了资料存在的价值。
因此,对教学资料的整理,既要重视,又要落实。整理资料虽然要花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但整理好的资料,在需要它时能尽快的取出而加以应用,可以一劳永逸。所以要选用适合自己和方便自己的方法,来整理收集的资料。笔者将收集的资料按每册每课的内容需要整理分类,每次整理的资料都放入相应的课业中,再编写一份资料目录,以便检索。如欣赏课中绘画类资料包括:《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评中国画家陈逸飞的作品》、《寻梦白桦林故乡——“俄罗斯艺术300年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珍品展”巡礼》、《日本浮世绘艺术珍品展》、《在卢浮宫穿越艺术之门》等。
(二)要明确教学资料的整理目的
教学资料的收集是为了将资料的有关内容应用于教学中。对这些资料的整理,是为了使资料在应用时,能迅速而准确地被提取出来。所以,要形成“收集—整理—使用”的连贯性整体过程,过程中的这三个环节关系密切,要同时兼顾。要以使用为目的考虑收集资料的内容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资料的使用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资料的收集,不断完善教学资料的整理方法。如《在美术世界遨游》一课,笔者将所收集的资料按“绘画艺术”、“设计工艺”、“雕塑艺术”、“建筑艺术”四大类分类整理,并发给学生传看,新鲜的材料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人员在平时应做好教学所需各方面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形成一个日益积累的资料库,确保出色地完成整个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