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正文

论以应用需求带动理论教学

2021-4-9 | 教育研究

传统理论教学的现状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对于信息技术专业而言,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在实验室、实习实训车间进行实践教学,即理论和实践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完成。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截然分开,造成了二者的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技能,不能学以致用。在理论教学时,教师用挂图或者实物对学生进行讲解,缺乏直观的操作展示,学生往往对所讲的内容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学起来枯燥无味,因而教学效果较差。在进行集中实验教学时,一方面由于时间上的滞后,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遗忘较多,另一方面由于课时和师资的限制,实验教师又不能讲授太多,因此学生往往没有掌握技能操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最终致使技能训练效果较差,从而无法实现实践课程对于理论课程的辅助作用。

2.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当前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理论课的讲授主要围绕既定的教学大纲进行展开,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主要受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限制。同时,对于教学中采用的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常规的教学手段带来趣味性。但是如果多媒体的使用仅仅是对课程内容的重复则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更多的帮助,反而会出现学生无法紧跟媒体播放速度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3.教学大纲中的课时压缩:减负时期,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减少课堂教学时数是个难题。课时量的压缩从表面上看是减少课堂授课时间的问题,但实质上是个系统工程,牵动着教学观念的改革、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课内外结合、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考试改革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问题不同时解决好,单纯从教学时数上着手大比例地压缩课时,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伴随着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深入,许多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被进一步压缩,相应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导致授课教师在理论课程内容讲解时很难在较少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设计中面临较大的考验。

4.学生的课前预习不足:显然,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认真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地听课,既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预习,他们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这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相反,如果没有课前预习或预习不足,则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授课教师的思路,更谈不上提出自己对课程内容的见解。

5.课后习题的设计: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和编排体系上既有统一性、规范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着编者对教材的要求和希望,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课后习题均是围绕教材的内容进行编排,强化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如果授课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时,则应该设计出符合讲授内容的课后习题。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既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复习,还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单纯依赖教材的课后习题是多数教师进行习题布置时的常用方法。以上几点概要介绍了当前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的一些状况。如何就以上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理论课程教学的效果则是本文中重点讨论的内容。

教学改革思路

在教学改革中,通过了解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应用特性两条主线,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产生兴趣这个中心点来切实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质量。

1.研究热点

通过对相关专业领域的当前研究热点问题进行调研和探讨,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研究前沿,通过教师对热点问题的剖析引导学生明白热点问题与当前理论教学中的相关性,特别是当前理论教学中重要原理对于将来研究工作中的奠基作用,揭开研究工作的神秘面纱,帮助学生对于今后的继续深造或就业树立正确的方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研究热点的引入,可以解答部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的困惑。当然,基于本科生目前的知识和能力,对研究热点而言,至多只能给学生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参考。

2.应用特性

对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更能够吸引他们的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况且,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用到的大多数原理都可以直观地在现实应用中找到具体的产品。因此,通过实践和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引导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基于以上的教学改革思路分别制订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可以对理论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学改革的措施

积极引导学生以专业的视角关注、观察学科研究热点和技术应用,并训练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建构自己的研究思路,从文献搜索、原理验证、设计方案提出、方案讨论、方案确立、企业调研、产品制作、与现有产品对比,全程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多次反复自主研讨、小组研讨和设计完成。该措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专业敏锐度、多维的判断力、技术的掌控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最终达到充分认识理论课程重要性的目标。

1.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授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必须过关,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及技术应用背景。找到研究热点与所授理论课程的内在联系,剖析产品制作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针对研究热点和技术应用为学生设计具有开拓思维的课后习题,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延伸。

2.从基本应用着手对: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这个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有着更为便利的条件接触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产品。例如,可以把各种电子产品的充电器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充电的工作原理,把充电器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划分,然后根据电子产品的供电需求来确定各个功能模块中元器件的参数,在此就需要对整个电路进行等效分析,并且具体要对变压、整流、滤波等原理进行深入的理解,包括变压方式、整流方式、滤波方式等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可以说,充电器作为电源里面最基本的一种,却包含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的讲授内容。在充电器基本功能实现的同时,还要考虑企业和用户的角度,像充电的制作成本、功耗和体积等因素。以上各个环节都要在学生自主实现设计和制作的工程中体现出教师的引导功能。

3.增加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对于实践环节和课后习题,不限定方法和思路,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和团队的协作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仅仅起到督促作用。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是以自我评价为主、教师的评价为辅,更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同时,对于学习效果也采取团队之间相互评价的方式来发掘对方设计思路中的亮点及自己设计中的缺陷。
4.深入企业,了解技术需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深入到相关领域企业一线,与企业领导、技术人员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和沟通,详细了解企业的业务范围、经营现状、发展方向、用人需求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才会令学生对自己今后就业方向进行明确的定位。以就业为动力支撑,促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更加主动地学习与思考。

教学效果

1.以课堂气氛反馈教学效果:基于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提出自己的思路,并能够在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上,大多数同学能够自发、独立、主动地进行文献检索,有些同学则更为深入,与教师探讨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出许多改进思路,更好地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
2.以课后习题反馈教学效果:从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在选题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选题范围比较宽广,如多功能充电器、亮度自动调控护眼灯、高效多功能应急灯等,既掌握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题目又与日常生活较为贴近。学生在查阅资料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课堂和教材上的内容,还对其他课程或参考资料中的信息进行了加工,了解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了总结与归纳。尽管设计思路上仍有不足之处,但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效果。总之,各种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对课堂理论知识的作用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作者:韩丙辰 杨成全 卢玉和 仝庆华 杨春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