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态质量论文 » 正文

论清民国时代蓝靛植物的种植方法

2021-4-9 | 生态质量论文

《种蓝略法》中描述的乐平种蓼蓝和木蓝的技术,它在前人的基础上,简洁明了地对蓝靛植物种植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记载:“宜忌第三种蓝最宜者沙洲,菜地次之,山地不宜,肥料宜人粪、糠灰、花生枯、菜子枯,乐平县人于田中先栽萝卜,后种马料靛,又靛如遇大水浸二三日,颜色差减,久浸则减收,久旱则无收。”综上可见,传统的用种子种蓝的技术一般需要经过播种、浇水、施肥、锄草松土、收割的流程,《齐民要术》中还有“浸种”促进种子发芽的步骤。种蓝用地,因蓝靛植物种类而各有不同,《齐民要术》中主要用“良地”,《天工开物》中为山坡地,《种蓝略法》中则有沙洲、菜地、山地等区分。种蓝过程中一般采用条播作畦,待蓝苗长成,浇水要求充足而不浸植株曰肥力要足够,最好用粪肥等农家肥曰锄草松土次数要多,且要注意保持土壤中的水分曰收割时要顺应天时。用扦插法种植菘蓝在“播种”环节则不大一样,需留茎作种埋藏土内,用于来年春月扦插。

清民国时期的广东也种植蓝靛植物。据康熙《阳春县志》记载:“槐蓝长茎如?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如槐,结角长寸许。今人所种者槐蓝也,有种于山,有种于家园者名为火蓝,其靛较佳。”可见阳春县曾在庭苑和畦圃中种蓝,很好地利用了房前屋后的空地,也方便就近采蓝制靛,用于生活生产。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农学:调查报告《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渊上冤》关于云浮县种蓝的记载:“火蓝则《小,干高约五六尺,多种于田地,亦有种于山间者,种植期在春分前后,行条播法,种于山间者,或以草木灰为基肥,以后则除草一二次而已,种于田间者,则施水肥三四次,直至生长已茂《变黑色之时,然后刈之,每年刈四五次不等。”无论是种植在山间还是种植在田地,槐蓝的栽培都在“春分前后,行条播法”,可见云浮县用条播法种植槐蓝。在山间种植槐蓝,“或以草木灰为基肥”,在蓝草成长过程中需“除草一二次而已”。而种在田间的槐蓝则需要“则施水肥三四次”。云浮县地处亚热带地区,所以云浮县种植的槐蓝一年也超过我国北方地区所种的“岁可三刈”的蓝草,达“每年刈四五次不等”。国立中山大学农学:调查报告《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渊下冤》关于台山县种蓝的记载:“云种法则将地犁耙松碎起三四尺阔之平畦,行条播法,行间距离约一尺,春分前后播种,除草施肥二三次,大暑前后收获,上等者可得蓝《八九担,收后再施肥除草一次,至霜降前后又收一次,名蓝芽约得蓝《二三担。”虽然报告中没有提到“浸种”的步骤,但也明确记载民国时期广东台山县种蓝是采用作畦条播的方法,在蓝靛植物生长过程中也同样注意施肥和锄草,这与《齐民要术》中的种蓝方法类似。可见,清民国时期的广东种植蓝靛植物也基本沿用传统的种蓝技术。清民国时期的广东,种蓝沿用了传统种蓝方式,采用条播作畦等耕作方法在山地、田地和园圃中种蓝。考虑到广东的生产实际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田地和园圃中种蓝应比较普遍,一般不具备规模,只是对其他种蓝模式的有机补充。清民国时期的广东另有一种影响更大的种蓝方式要要烧?种蓝,及颇具广东特色的种蓝模式要要林蓝套作。

烧?种蓝

?,是“播种前,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下种”的意思,另外也可解释为刀耕火种,烧?即烧荒种田,是一种我国传统的耕作方式。烧?种蓝就是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烧成的富有有机质的灰烬作为基肥,在此基础上种植蓝靛。种植蓝靛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这些有机质灰烬能够迅速增加土壤中各种有机矿物质的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耐力,促使种植在这种土壤中的蓝靛植物快速、茁壮的生长。《天工开物》中的种植菘蓝的方法应该就是烧?种蓝法。广东山地较多,平原面积狭小,使广东难以发展类似于北方地区的大田种植蓝靛植物的模式,广东相对于我国东部和北方地区又开发较晚,生产力相对落后,采用“烧?”进行农业生产是当时最为实际的生产方式。而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山林地带自然植被发育良好,有充足的可供焚毁以作粪肥的植物资源,这也为“烧?种蓝”这种蓝靛植物种植模式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能。“烧?种蓝”这种较为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多山的粤东、粤西、粤北的主要种蓝模式。

雍正《连平州志》记载:“山多田少,民昏于作劳,稻两熟。十月获毕,接种油菜大麦等类,来春甫刈,耕犁合起,一岁计三收矣。平原无剩土,峻岭高陂亦锄?,片片若鱼鳞,即深山无人烟处,犹烧?种蓝,伐木种香蕈。”“山多田少”是对连平当地的真实描述,“深山无人处”的茅草树木被焚毁之后形成灰烬,富含营养的有机质,可作为粪肥使用,在此基础上种植蓝靛植物一般能生长良好。韶州府种蓝,同治《韶州府志》记载:“二月种,五月收,产山石间,宿根在地,可供两年,采而沤之为靛,其值颇高”。可见韶州府当地是在山石间种植蓝靛植物,原本多山林的韶州,于山石间种植蓝靛植物必然得毁林开荒,这种种蓝模式与烧?种蓝也有很大关联。而种植的蓝靛植物是根可以在土地里越冬,第二年春又能发芽长出新《的菘蓝。佛冈境内也可能种蓝,道光《佛冈厅志》记载:“阴阴山在观音堡界,雄奥幽邃,产山茶故名,又出蓝草,近村多以?茶刈草为业”。渊佛冈直,军民志孕员缘怨冤惠州博罗县“邑多崇山峻岭,木皆可为材必外索,而土人祗以薪,罗浮之种蓝,象山之烧炭,焚刈不遗余力,山几?矣。嗟乎,灵区异境顾令,若此其濯濯也。”可见当地为种植蓝靛植物而烧山毁林,境内的罗浮山由于烧?种蓝及?薪、烧炭等农业生活生产活动,导致“山几?矣”,“若此其濯濯也”。

烧?种蓝在契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时也能展示它的高效,烧?种植蓝靛植物也确实能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宣统《高要县志》记载:“蓝,草本,《作深青色,?《沤池中,化成粘胶,可作染料,土人呼曰青靛,出九坑,岁售广利者数十万斤。”道光《恩平县志》记载:“靛,渍蓝成之,甚为山农之利。”这也促使农民不断种蓝。官府对蓝靛种植课以比农桑用地都要高的税赋,除了有保护粮食作物用地的意图之外,也是蓝靛价值高昂的侧面反映,各地方志中就有相关记载。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一“赋役窑科则”中也明确规定“蓝靛地每亩科靛八两。”这里就明确给出了乾隆朝蓝靛地的纳税额度。又据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一“赋役”记载:“农桑地每亩徵银九分七厘一毫零三忽,徵米三升一合而勺二抄五撮零三粟五粒一截四湖三糠。蓝靛地每亩徵银二钱四分四厘五毫零六忽,徵米七升五合三勺八抄零三圭五粟七粒一截。”将蓝靛地征收的税额和农桑用地的税额进行比对,不难发现蓝靛地赋税要远高于农桑用地,侧面说明了“蓝靛值昂”。清光绪《潮阳县志》:“农桑地六十二亩一分九厘五毫,每亩科丝折米一斗一升一合二勺,共米六石九斗一升五合五勺。蓝靛地一亩一分二厘,每亩科靛折米二斗八升共米三斗一升三合六勺。”潮阳县的蓝靛地纳税同样比农桑地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