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古代文学文化论文 » 正文

述略秦观策论写作方法

2021-4-9 | 古代文学文化论文

洞察时政,立意出新

 为切合制科考试的目的,秦观策论写作之第一要务在展现自身的识见和才学。进策论政化得失,显其对时务的应变能力;进论评历史人物,见其学识和史识。考其大略,可注意者三:

其一,对时务所表现出的政治热情和参政意识。举凡官制、法律、财政、用兵等等,皆自抒己见,见其洞察时政的能力,且就敏感议题发表看法,表明态度。秦观作为苏门弟子,原其政见观点,有承苏轼而来者,亦有其自得者。如其《朋党》篇承欧阳修《朋党论》与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而来,力陈党争之害,主张人主应“不务嫉朋党,务辨正邪而已”,且于党人、朋党之名,应辨名实,方有利于政事之兴。同是针对党争问题,《任臣》上篇讲不避嫌疑,惟贤是进,惟当与否;下篇讲对谏诤之臣应取大节而略小过,“何至一空台省而逐之”,实是有感而发。再如针对差役法和免役法之争,秦观《论议》上篇主张各取其长,其观点与苏轼有一致之处。其他如《官制》下篇痛陈寄禄格之弊,可谓决弊精;《财用》论理财之道与理财之术,说理透辟;《将帅》《兵法》《盗贼》《边防》等等都是针对边防、用兵之事一抒己见,如是种种,皆可见其高度的政治关怀和热切的用世之心。苏轼即肯定秦观策论中论兵及盗贼等数篇“卓然有可用之实者”?《答秦太虚七首•其四》?,非纸上谈兵也。

其二,别出新意,善为翻案文章。应制文章重在技巧,立意新颖,不同旧说,翻新出奇,自是引人注目,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尤为难得。这方面苏轼乃个中高手,秦观亦踵武其后。如二人策论中皆存《晁错论》一篇,苏论重在探晁错取祸之原,秦论重在评袁盎之策的决定作用,二论皆不拘成说,且都言之成理。?意度之,秦论应自苏论技巧中取法不少?秦论中这类文章不乏佳篇,如《张安世论》议张安世并非“匿名迹,远权势”之人,《司马迁论》不同意班固“是非皆谬于圣人”之说,《诸葛亮论》论诸葛亮不足以兴礼乐,《鲁肃论》肯定鲁肃借荆州与刘备对东吴局势的作用,等等。虽则喜做翻案文章自是制科人习气,所谓目的决定形式,然秦论之翻案不似苏论之常蹈虚踏空,将无作有,而有其理路可寻,于此,亦可见其价值观和价值判断。

其三,强调用人的重要性。如其《主术》《任臣》《朋党》《人材》《法律》《论议》《官制》《将帅》《奇兵》《辩士》《谋主》《盗贼》《边防》诸篇,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涉及用人问题,占其进策篇幅太半,可见其关注程度。而就其涉及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而言,亦可见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其中《人材》篇说明其人材观念,将人材分为成材、奇材、散材、不材四类,并分析个类人材的特征和任用之道,富于创见。《辩士》一篇分析用兵奇变之中,辩士握胜败之机,说明辩士对用兵的重要。说理详赡,极富鼓动性。通观秦观策论,其用人观、人材观自成其完整系统,洞见古今,不仅切合应制目的,于今亦有史鉴意义。

章法严谨,叙次井然

秦观曾向苏轼请教应制文章事,轼曰:“但如公《上吕申公书》足矣。”汪应辰记吕本中评秦观策论“尤可为后人楷模者,盖篇皆有首尾,无一字乱说。如人相见,接引、应对、茶汤之类,自有次序,不可或先或后也”。?《淮海集笺注》引《文献通考》卷二三七《别集类》?,江西诗派极重文章法度、经营布置,联系前述黄庭坚评秦观策论之言,所谓“笔墨深关键,开阖见日星”,可见秦观策论在文章做法上悉有法度可观,亦其可议之处。就整体性而言,少游五十篇策论以序篇提挈各篇主旨精神,二十九篇进策讨论时政问题,展现能力,二十篇进论评述历史人物,见其博学。进策通常先陈述治国行政的基本原则,再联系现实说明己见;进论之人物史论则与之对应,以史例、史证深化、强化其观点。略言之,进策《国论》开宗明义,讨论国是,以下分出《主术》《治势》《安都》《财用》《用兵》诸篇,又以《主术》分出《人材》《朋党》《任臣》诸篇,以《治势》分出《法律》《论议》《官制》,《用兵》于用人方面分出《将帅》《辩士》《谋主》,于兵法分出《奇兵》《兵法》,于具体事务分出《盗贼》《边防》几篇,具体而完整的表述其政治观点,亦可见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史论部分,《晁错论》《袁绍论》《鲁肃论》《李泌论》分别对应《谋主》篇,《石庆论》《张安世论》《诸葛亮论》《王朴论》对应《人材》篇,《李陵论》对应《奇兵》《兵法》篇,《李固论》《王导论》对应《任臣》篇,《陈?论》《白敏中论》对应《朋党》篇,等等,由此进策和进论彼此关联照应,相互发明,而成一结构紧密、条贯清晰、完整浑成的统一体。

就具体章法而言,秦观策论在结构安排上尤其讲究铺叙次第、抑扬开合,其纲目、关键都能见出作者用心之处,可称得上章法严密,叙次井然。②如邢和叔评少游之文“子之文铢两不差,非秤上秤来,乃算上算来也”?见李?《师友谈记》?。即如其《石庆论》即为讲究法度之美的范例。其文旨在分析石庆以鄙人之质终其相位的原因。首段开题,讲到汉武帝在位之时势,点出大臣皆不保,而独公孙弘、石庆全其位的特例及其各自的缘由,而石庆比公孙弘又不足,指出事势相激而然,截断有力。第二段重心在以阴阳之说来类比君臣关系,分析君强臣弱与君弱臣强两种情形。汉武即位之初,受田?之制,乃阴盛而僭阳。汉武隐忍不发。田?之后,汉武尽收权柄,大臣取充位而已,稍不如意则痛法绳之。阳盛而?阴之时,刻制之功亏,虽有豪杰亦不得而用,虽用而不得其终。君强臣弱,事势相激,用之而终者,惟鄙人而已。信乎斯言!第三段引用《汉书》材料具体叙说石庆之见容于汉武,全在其人之鄙,点明石庆全位的特例与田?的关系。讲完石庆之后,又不忘点出公孙弘在位之表现,其曲意揣摩上意乃是全位之关键,由此补充了首段讲公孙弘以经术取相、以文法吏事全位的另一面,使这一历史人物的细节更为全面,可谓照顾周到。其曰:“弘与庆为人不同,其所以获免者一也。”笔锋犀利,一语道破。末段概括汉武威掌权柄,大臣多以罪诛之势,充位者类多鄙人如石庆者,君强臣弱,一众偃伏,特见汲黯抗节死义之耿介不易。文末感叹汲黯真豪杰之士,笔带感情,发人深思。此文笔法老到,气势纵横,运单行之气,一笔双写,讲石庆又讲公孙弘,对举成文,于对比中,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于大是大非之下,褒扬节义,可见出作者的人品和史识。章法周密,前后贯通,笔笔有照应,笔笔不落空,前伏后续,滴水不漏。出语痛快,沉着有力,论证严密,法度谨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