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论文 » 正文

唐代乡村职业教育论析

2021-4-9 | 历史研究论文

唐代乡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及其历史实态

1. 学校教育。唐代,乡村学校的发展甚快,这为农家子弟的习业上学和接受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了方便。唐代著名的农书《四时纂要》正月载院“命童子入学之暇,习方术,止博弈”,八月“杂事”条称院“习射,命童子入学”。该书是专门为指导农人的生产生活编纂的,这二则史料反映了唐代农家子弟上学的普遍性。唐代可能还有给学生放农忙假的规定。如《唐大诏令集》卷69乾元元年(758年) “南效赦”有唐政府令州县学生放归营农的记载。另外,《四时纂要》七月、八月的“杂事”中都有曝晒图书的记载,说明隋唐代农家已有藏书习惯,也说明隋唐代农人对读书习业的重视。教育的关键是师资,唐代农人崇尚尊师。《唐律疏议》卷圆猿《斗讼》载院 “即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死者,各斩。 ”疏议曰院“礼云,耶凡教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道尊方知敬学。 爷如有亲承儒教,伏膺函丈,而殴师者,加凡人二等。死者,各斩。 噎噎私学者,即礼云, 耶家有塾,痒有序爷之类。如有相犯,并同凡人。 ”可见,打死打伤老师要比一般的犯罪受到更重的刑罚,这为乡民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良吏教化。良吏教化是唐代乡村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化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院一是教以农业生产知识,发展乡村生产。如《旧唐书》卷17上《文宗上》载院大和二年(828)二月, “敕李绛所进则天太后删定《兆人本业》三卷,宜令所在州县写本散配乡村。 ”《兆人本业》是唐政府编纂的农书,也是唐政府实施乡村职业教育的教材,说明当时政府对乡村职业教育的重视。二是教其习农务本,端正乡村社会风俗。如《旧唐书》卷189下《儒学下窑冯伉》载院“(冯伉)遂改醴泉令。县中百姓多猾。为著《谕蒙》十四篇,大略指明忠孝仁义,劝学务农,每乡给一卷,俾其传习。 ”《新唐书》卷197《循吏传窑韦丹》载院“(韦丹)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 ”《旧五代史》卷72《唐书四十八》载院 “(张居翰)在潞州累年,每春课人育蔬种树,敦本惠农,有仁者之心焉。 ”《全唐诗》卷愿40齐已《村居寄怀》有“诸侯行教化,下国自耕桑”之说。三是教其生活知识,提高乡村社会文明。 《新唐书》卷40《地理志》载,贞元八年(792),节度使嗣曹皋在江陵一带“乃教人凿井,人以为便”。 《新唐书》卷197《循吏传窑韦丹》载院韦丹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 “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 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 ”四是塞外胡人徙入中原后,教其农耕,变牧民为农人,缓和民族矛盾。 《资治通鉴》卷193《唐纪九》载630年朝士多言院 “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徒之河南衮、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

3.老幼相传。老人传幼少是乡村职业教育的一种古老方式。韩鄂在其编写农书《四时纂要》序言中谓院 “余是以编阅农书,搜罗杂诀, 噎噎事出千门,编成五卷,虽惭老农老圃,但冀传子传孙。 ”韩鄂强调他编写此书的目的是和老农老圃一样希望传子传孙,并提到当时的“家传立效之方书”。陆龟蒙《耒耜经》载院“余在田“间,一日,呼? ?,就而数其目,恍若登农皇之度,受播种之法,淳风冷冷,耸竖毛发,然后知圣人旨趣。朴乎其深哉浴孔子曰院耶吾不如老农爷,信也。 ”这二则记载说明老农老圃具有丰富的农业知识,在乡村职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十国春秋》卷115《拾遗窑南唐》载院 “李建勋出镇豫章,一日游西山,田问有老叟教数村童。 ”这个“老叟”就是传授农业生产知识的老农,生动地反映了老农实施职业教育的存在。乡村职业教育的这种方式在唐诗中多有反映。如《全唐诗》卷157孟云卿《田园观雨兼晴后作》曰院 “贪贱少情欲,借荒种南陂。我非老农圃,安得良土宜。 ”《全唐诗》卷160孟浩然《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曰院 “樵牧南山近,林闾北郭赊。先人留素业,老圃作邻家。不种千株橘,惟资五色瓜。邵平能就我,开经剪蓬麻。 ”《全唐诗》卷241元结《樊上漫作》曰院“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且欲学耕钓,于斯求老焉。”说明“老农”、“老圃”、“渔父”在传授农业知识中的重要地位。 《全唐诗》卷555马戴《过“叟居》曰院““人闲种树,树老“人前。 ”这位“树老”可能就是教种的老种树人。 《全唐诗》卷838齐已《新栽松》曰院““僧教种法,苒苒出蓬蒿。 ”教种法的“僧当是比较年长的老人。另外, 《全唐诗》卷494施肩吾《岛夷行》曰院 “黑皮年少学采珠。 ”《全唐诗》卷810释?《北原别业》曰院“学稼农为业,忘情道作心。 ”要“学采珠”、“学稼”恐怕都得“老珠”“老农”的传授。

4.师徙相授。乡村生业,特别是一些比较专门的领域,如木竹工、石工等往往须要专门的从师学习,后方能成。 《太平广记》卷苑愿《方土三窑茅安道》引《集异记》曰院 “唐茅安道,庐山道士,能书符役鬼,幻化无端,从学者常数百人。 ”“幻化”之术,类似今之魔术,汉唐时期已在城乡当中流行。这个道士的幻术十分精湛,堪称“明星”,因而, “从学者常数百人”。 《全唐诗》卷愿圆远贯休《村行遇猎》曰院“猎师纷纷走榛莽,女亦相随把弓矢。 ”这里讲的“猎师”并非专门教授弟子的猎人,但从这一称呼可以看出,打猎也是一门专门的技艺,想必从此业者当须先经师父授业方可。综上所述,唐代乡村的职业教育包括学校教育、良吏教化、老幼相传、师徒相授等,形式多样,富有成效。

唐代乡村的职业教育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首先,唐代乡村的职业教育促进了乡村基层民众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他们脱贫致富,提高社会地位。据历史记载,唐代初年,有不少“苦心计”、“善于理生”的人,他们主要通过提高谋生的职业水平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旧唐书》卷185上《良吏传窑王方翼》载院贞观中,王方翼尚幼,其母“乃与? 保齐力勤作,苦心计,功不虚弃,数年辟田数十顷,修饰馆宇,列植竹木,遂为富室”。 《太平广记》卷243《治生窑裴明礼》引《御史台记》载院“唐裴明礼,河东人,善于理生,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又于金光门外,市不毛之地,多瓦砾,非善价者,乃于地际坚标,悬于筐,中有辄酬以钱,十百仅一二中,未洽浃,地中瓦砾尽矣,乃舍诸牧羊者,粪既积,预聚杂果核,具犁牛以耕之,岁余滋茂,连车而鬻,所收复至巨万,乃缮甲第,周院置蜂房,以营蜜,广栽蜀葵杂花果,蜂采花逸而蜜丰矣,营生之妙,触类多奇,不可胜数,贞观中,自古台主薄,拜殿中侍御史,转兵吏员外中书舍人,累迁太常卿。 ”唐代基层民众靠提高专业技术而致富的现象尤以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为典型。著名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说院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是一幅基层百姓普遍富裕的小康景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