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哲学思想论文
重农以安国要要《淮南子》农业思想之政治意蕴
产生于秦汉政治社会转型之时的《淮南子》,对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性有着极为深切的政治认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受战争与政治的消极影响,农业生产从战国后期至西汉建立曾长期处于十分萎靡、凋敝的现实状态,以致当时的民生也困窘不堪,“天下敖然若焦热,倾然若苦烈”(《兵略训》)。直到西汉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逐渐地恢复和发展起来,民生也得到很大的改善。所以,《淮南子》在思想上,对秦汉之际的农业发展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试图以秦王朝的历史教训为鉴,从战争、政治与民生等三个方面强调“重农”的特殊性、重要性,警醒西汉统治者能够始终重视农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促使其继续践行汉初以来黄老之“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维护和保障广大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实现西汉政治发展的长治久安。
批判与反思战争之于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凸显出战争的破坏性作用,以此强调“农为邦本,食为民本”的重要性,这是《淮南子》对农业发展的历史反思之一。在《淮南子》看来,战争是造成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的重要原因。“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纵横间之,举兵而相角,攻城滥杀”,以致“质壮轻足者为甲卒,千里之外,家老羸弱,凄怆于内,厮徒马圉,拊车奉?”(《览冥训》),在这种剧烈的兼并战争中,对于广大的农业劳动者而言,不要说“农乐其业”的理想发展,就算是基本的生存条件也根本无法得到保障,“万民愁苦,生业不修”(《主术训》)正是这种战争环境的现实写照。《淮南子》认为,秦王朝在建立的历史过程中,更是将战争对农业的破坏性发展到极致,不论是对六国的兼并,抑或是对匈奴、百越的军事征服,都造成“男子不得修农亩,妇人不得剡麻考缕,羸弱服格于道,大夫箕会于衢,病者不得养,死者不得葬”(《人间训》)的悲惨后果,给民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战争灾难,“伏尸流血数十万”成为这一时期时常可见的历史事实。《淮南子》指出,正是由于秦王朝在法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肆无忌惮地穷兵黩武,致使其最终无可挽回地走向速亡,所谓“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人间训》)。因此,《淮南子》认为战争所造成的“田“不修,民食不足”的消极结果,对于王朝政治的发展是致命的,反之,只有保障民众的基本生产条件,使其能够“辟地垦草,粪土种谷”,实现“家给人足”,这样统治者才能“求其报于百姓也”,夯实王朝政治的社会基础,实现稳定发展。
深刻反思统治者在政治发展中的现实影响,凸显出其消极性政治行为的破坏性作用,以此显示出“农为邦本,食为民本”的重要性,这是《淮南子》对农业发展的历史反思之二。如果说战争是造成农业生产难以正常发展的外在原因,那么《淮南子》认为统治者的政治素养及政治行为是导致民众能否获得基本的社会生产条件的根本原因。在《淮南子》看来,民众从事正常农业生产的条件之所以时常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就是因为有些昏君暴主“挠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之欲”,“好取而无量,下贪很而无让”,使得“民贫苦而忿争,事力劳而无功”,以致于出现“盗贼滋彰,上下相怨”的动荡局面(《主术训》)。这在秦王朝的末期就有着充分的现实反映,秦二世“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兴万乘之驾,而作阿房之宫,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使得“百姓之随逮肆刑,挽辂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万之数”,让民众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导致出现百姓“伐棘枣而为矜,周锥凿而为刃,剡??,奋儋?,以当修戟强弩”的情形,甚至将以往用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工具都当作武器来反抗秦王朝的暴政,如此“积怨在于民也”(《兵略训》)的政治发展,怎能不促使盛极一时的秦王朝迅速崩解呢钥因此,《淮南子》认为“政苛则民乱”(《主术训》),那些“驱人之牛马,?萑酥?优?rdquo;以“以澹贪主之欲”(《本经训》)的政治发展,最终只能是“为亡政者,虽大必亡”(《兵略训》)。
基于对战争与统治者的消极作用的反思,《淮南子》强调农业生产在改善与解决“民生”问题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此凸显出“农为邦本,食为民本”的重要性,这是《淮南子》对农业发展的历史反思之三。《淮南子》认为之所以战争与统治者能够对农业生产造成显著的消极影响,这是由于农业生产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意味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因此只有在稳定而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民众才能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高下,各因其宜”(《主术训》),也才能由此解决基本的“衣食”之需,免于“冻饿饥寒死者,相枕席也”(《本经训》)的悲惨境遇。《淮南子》认为,正是因为农业生产对“民生”之如此重要,所以“食者,民之本也”就自然成为“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的前提条件,如若统治者肆欲妄为,滥动兵戈,不能“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主术训》)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其结果必然是蹈秦王朝之历史教训,于民有害,于君无益,两者皆损,民困国亡。
简言之,《淮南子》在思想上极为重视和强调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坚决反对不义之战争与君主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严重的消极影响,认为统治者只有在政治上坚持“农为邦本,食为民本”的基本政策,以黄老之无为思想为指导,与民休息,促农发展,才能根本上实现“重农以安国”的政治目的,真正维护与巩固王朝政治的社会基础,实现长治久安。
富农以利民要要《淮南子》农业思想之经济意蕴
《淮南子》认为,对于民众而言,农业发展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而且也应该能够发挥出农业生产自身应有的积极作用,实现对民众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满足,充分体现出“富农以利民”的经济作用。对此,《淮南子》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与国家现实的经济需求等方面着眼,对农何以能富,民何以能利的现实课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试图从根本上沟通民众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经济联系,通过政治的推动力,让民众能够从农业发展中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能够成为王朝政治的稳定的物质资源基础,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为“国之本也”的政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