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城市建筑论文 » 正文

城市人行横道处照明指标研究分析

2021-4-9 | 城市建筑论文

驾驶人视认距离试验

1.试验方案设计

1)试验时间与路段:

试验时间选在20:00~24:00,试验路段包括哈尔滨市江北区的世茂大道、天翔路、江湾路、世纪大道和天元路,试验道路总长度约6km,道路照明设施齐全,夜间车流量较小,有路段过街人行横道多处且光照条件各异,能够满足试验的要求。

2)试验人员与试验设备:

选择8名驾驶人进行测试,驾驶人特征如下:男、女驾驶人各50%;青年驾驶人(18~40岁)、中年驾驶人(40~60岁)各50%。由于老年驾驶人比例较小,故未考虑;此外,8名被测试驾驶人均为非职业驾驶人,文化程度高中以上,体现了测试样本的无偏性。试验前,驾驶人具有充足的睡眠,不能饮酒,从而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本次试验需记录员2名,分别负责测定时间和填写记录表。在试验过程中,记录员应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对驾驶人造成不必要的干扰。试验车辆为哈飞面包车,在试验开始前,检测车辆运转正常,行驶性能良好,油料充足,能保障试验顺利进行。采用TES-1330A照度计测量人行横道处的路灯照度值。

3)试验步骤:

(1)在人行横道处布置过街行人。每轮测试的位置可随机变换,避免驾驶人形成记忆,在还未看到过街行人时就猜测判断,对试验结果产生干扰。(2)驾驶人启动汽车,按照预定的行驶路线和速度v匀速行驶。在此过程中驾驶人应该集中注意力,切忌和记录员随意交谈,以避免分散注意力。(3)在行驶过程中,当驾驶人发现并辨别出人行横道处过街行人时立即报告,然后继续保持速度v匀速行驶;记录员在听到报告的同时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该时刻点记为t1)。(4)当车辆匀速行驶到人行横道处时,记录员立即按下秒表暂停计时(该时刻点记为t2),计算驾驶人视认距离为S=v×(t2-t1)。(5)起始车速为20km/h,之后以10km/h为步长递增速度,重复步骤(3)~(5),最高测试速度为80km/h。

2.过街行人特征对驾驶人视认影响试验

考虑夜间过街行人数量、状态(运动或静止)、衣服颜色对驾驶人视认距离的影响,针对1处人行横道,分别开展了三组驾驶人夜间视认距离对比试验:过街行人3名和1名、过街行人以1.5m/s速度过街和静止、过街行人着深色衣服与浅色衣服。对驾驶人视认距离进行测试后,对三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有效样本数据总量为448个,经计算得到三组试验中驾驶人视认距离的平均值,见图1至图3。从图1至图3可以看出:过街行人数量较多时驾驶人能够较早发现,有助于过街行人的安全。过街行人运动时,驾驶人对过街行人的视认距离比行人静止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夜间过街行人衣服颜色对驾驶人视认有一定的影响,与深颜色相比,浅颜色更易被驾驶人视认。此外,行驶速度越高,驾驶人对驾驶人的视认性越差。

3.道路照明指标测定

采用照度计对试验路段的人行横道处进行路灯照度测量。在车辆行进一侧的人行横道上选择5个均匀分布于路缘线与路中线之间的特征点,对各点处的照度进行观测,并计算行人过街处的平均照度E。将采集到的6个路段人行横道照度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平均照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见表1。

驾驶人夜间视认距离变化规律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对不同等级道路设计速度进行了规定,间接对道路行车速度进行了等级划分:低速保持在40km/h以内,中速分布在40km/h~60km/h之间,高速分布在60km/h以上,据此确定本文的车速等级。

1.低速下视认距离变化规律:分别将各低速条件下的驾驶人视认距离随平均照度的变化绘制成散点图,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平均照度的逐步增长,视认距离也逐渐增大。在低速状态下,平均照度在约20lx至80lx的范围内时,驾驶人视认距离随平均照度的增长速率较快。在此之后随着平均照度的增长,视认距离增长速率逐渐放缓。甚至在速度为120km/h时,照度增大到一定后,视认距离出现了降低的趋势。这说明夜间光照对视认距离的影响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其作用就趋于稳定,此时即使再提高照度,驾驶人视认距离的增长也将十分有限。
2.2中速下视认距离变化规律:试验车速满足中速等级的有50km/h和60km/h,将各车度下的样本数据绘制成散点图,如图5所示。稳定。从图5可以看出,两个行车速度下的驾驶人视认距离都随着平均照度的增长而增大。与低速行车条件下的规律相类似,在较低照度下,视认距离随平均照度的增长较快,但是其范围有所缩小,如在车速为50km/h时,该范围大致为20lx~60lx;随着平均照度越来越大,驾驶人视认距离逐步趋于稳定,

2.高速下视认距离变化规律:试验中满足高速等级的车速有70km/h和80km/h。采用类似分析方法,将数据绘成散点图,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高速行车时视认距离随平均照度的变化规律仍然遵从低速和中速条件下的总体趋势,即随着平均照度的提高,驾驶人对过街行人的视认距离也逐步增大。但与低速和中速条件下相比,这种增长趋势的显著性逐渐减弱,高速条件下的最小与最大视认距离的差值也显著降低。

保证驾驶人视认安全的平均照度

为尽量确保夜间人行横道处过街行人安全,驾驶人对过街行人的夜间视认距离与汽车安全停车距离必须满足关系式(1):式中:Sv为驾驶人夜间视认距离,m;ST为安全停车距离,m;SR为驾驶人制动反应时间内行驶距离,m;SB为制动距离,m;S0为安全距离,m。

1.安全行车条件

1)制动反应距离SR:

汽车在驾驶人制动反应时间内以制动初速度行驶的距离,该距离可用制动反应时间与制动前的初速度相乘得到。当车辆制动前的行驶速度已知时,通过测得夜间驾驶人制动反应时间就能够计算得到制动反应距离。在本文中驾驶人制动反应时间T0可细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驾驶人视认出前方过街行人的时间T1、分析信息至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时间T2、把脚从油门踏板移动至刹车板的时间T3和使刹车板与制动器完全接触并开始产生制动力的时间T4,相关研究给出了正常天气条件下的制动反应时间,前提条件是驾驶人不知道前方障碍物的情况,研究表明驾驶人制动反应时间呈对数正态分布,本文驾驶人制动反应时间取其95%位数值,即T0=2.45s[12]。故夜间驾驶人制动反应距离为:

2)制动距离SB:制动距离指驾驶人踩下刹车板之后,汽车从开始减速至其完全静止的过程所驶过的距离。汽车制动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制动器刚开始产生作用,制动力从零逐步增大至最大制动力;第二阶段为当制动力达到最大值并持续制动至汽车停止。制动距离SB,可按下见式计算:式中:v0为汽车制动时行驶初速度,km/h。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