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陶艺论文
陶瓷的形象与形式是作者首先要考虑的,当他们的脑中里形成了一个形象时,才能将其创作出来。陶瓷雕塑虽然分抽象和具象两种形式,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作者对陶瓷雕塑形象的塑造和表现形式进行构思和哲理性的思考,以此来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比如,人们熟悉的一个陶瓷雕塑作品———五子弥勒,正是通过哲理性的思考和哲理关系来塑造的。
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和喜欢五子登科的寓意,也是人们常常使用的一种祝愿,五子弥勒巧妙的将美好的寓意附加在哈哈大笑充满乐观的弥勒佛身上。从该作品的造型上看,运用了多种对比性的雕塑语言,有大与小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和多与少的对比,正是这些对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小孩的活泼可爱、天真烂漫,再来看弥勒的造型,与小孩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弥勒的体积比小孩要大得多,而且是促膝大笑、端祥安坐的状态,与小孩在形成强烈对比的同时,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美。在五子弥勒中,使用的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处理手法,而正是这种创新,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符合了大众的心理状态。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并长盛不衰。
另外一个在民间广受欢迎和喜爱的陶瓷雕塑作品,是钟馗形象。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是因为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待。在广大群众的心中,钟馗是除害消灾、扶正拒邪的神。在钟馗的造型上,无论是其目露凶光,还是其手足肌肉、毛发等夸张处理,都传达出一些信息,那就是钟馗嫉恶如仇,以震邪除恶为己任。十八罗汉也是中国著名的陶瓷雕塑之一,在这个作品中,不同的罗汉具有不同的神态和姿势,刻画的正是广大群众的思想感情。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在现实中或想象中体验到痛苦的可怕或享乐的甘美,他把这些感情在画布上或大理石上表现出来,使其他的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那么,同样的这也是艺术。”
就哲理性角度谈陶瓷雕塑的色彩处理
在陶瓷雕塑的色彩处理上,也体现出了哲理性。比如,人们熟悉的关公形象,所使用的色彩是红面绿袍,这样的色彩对比传达出人物性格,给人一种忠义应勇、刚正不阿的感觉。另外,色彩上反衬应用,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表达情感的效果。比如林黛玉形象的陶瓷雕塑,面孔是忧郁的,而衣裳是华丽的,正是这样色彩的强烈对比,将林黛玉心理的苦闷更加强烈的表达出来。观音给人的感觉一向是慈悲为怀、关爱世人、纯洁善良的,所以在观音形象的陶瓷雕塑上,人们使用的是白色,显得素雅、朴实无华,正是与人物性格相一致。也正是因为这种形象,使得人们对观音更加虔诚,也更加膜拜。在陶瓷雕塑中,色彩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色彩的变化能给造型以生命,使作品变得更加完美。罗丹说:“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所以,生命对艺术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陶瓷雕塑虽然是静止的艺术品,但是传达出的思想和情感却是动态的,艺术的形象思维也要追求生动性和真实性。只有当艺术形象足够生动时,才能打动人心,才能以景召人、以情感人。在陶瓷雕塑的色彩运用中,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律。比如,要表现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感觉,一般会使用绚丽夺目的红釉,有霁红、辣椒红等。当需要表现出朴实无华或者古朴典雅的感觉时,一般会使用冷色调的青釉,有豆青、影青、天兰、霁兰、紫金、沙金、乌金等。有些陶瓷雕塑是用来装饰的,一般会使用三彩,而三彩是利用釉的流动性和多种色彩综合渗透作用形成的。做出来的变色花釉,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情感表达都需要不同的色彩来衬托,色彩的适当运用,能让陶瓷雕塑锦上添花,给陶瓷雕塑以生命,而陶瓷雕塑的色彩处理正是运用的哲理性的思维。
就哲理性角度谈陶瓷雕塑的成型工艺和烧成
陶瓷雕塑从体积上来分,有室外雕塑和室内雕塑两种,但是大型的室外雕塑是少数,小巧精致的室内雕塑才是大多数。比较著名的大型室外雕塑有西安的兵马俑、北京的九龙壁等。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中,当需要制作大型陶瓷雕塑时,一般会先做泥芯,并没有设铜质骨架,然后慢慢的等泥芯干一些,将其分块塑造。这样在拼接成型和分割翻模时,会相对容易和方便一些。但是,这个过程时间的控制需要刚刚好,需要制作者对泥料、浆料的工艺性非常熟悉。在上文中,提到的五子罗汉的陶瓷雕塑,上面的五个小孩正是用分割翻模,然后按照构思的形象接好,这样就完成了。至于罗汉的身体,则与小孩是分离的状态,利用错觉的原理,把小孩镶嵌到里面的,把罗汉身段的厚度压缩,在不影响形象的基础上,用最方便的方法将其生产出来。另外,陶瓷雕塑还是火的艺术,任何一个陶瓷雕塑的成型都需要经过火的烧制这一关。在烧成的过程中,如果把握得不好,往往会出现呈色不佳、炸裂和变形等缺陷,所以,需要烧制者对火候的把握,以及对陶瓷泥料性能的了解。当陶瓷雕塑本身分块较多时,在烧制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炸裂。所以需要根据泥料的工艺性能,来决定陶瓷雕塑的烧成制度。这样才能使得陶瓷制品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同样,是出于对艺术作品的哲理性思考。
总结
哲理性是人们都有的思维,在陶瓷雕塑的创作中,同样也会运用到哲理性的思维。在本文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从哲理性的角度看待陶瓷雕塑创作的问题。当然,笔者的见解还很粗浅,希望更多人能从哲理性的角度,思考陶瓷雕塑的创作,从而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本文作者:林厚堂 单位:德化县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福建 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