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历史研究论文
德国古典哲学的世界观传统及其发展
(一)康德首次提出的“世界观”概念:人们对世界的感性知觉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首创“世界观”这个词语。他指出:“本体自身不允许有直观,但却被用来给作为单纯现象的世界观奠定基底———那感官世界的无限的东西才在纯粹智性的大小估量中被整个地统摄在一个概念之下,虽然它在数学的估量中通过数目概念是永远不能被思考的。”[4]“世界观”也译为“世界直观”,沃特斯、马丁•海腾格尔都认为出现在其中的“单纯现象”、“感官世界”等说明在康德语义里,世界观一词指人们对世界的感性知觉,或者“人们对世界的直观,即深刻地思考呈现于感官的那个世界”[5]。基于这一定位,康德从理性出发,在解决人同外部世界结合时,首先对处于世界和历史、自然之中的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以此展开对整个世界的讨论。因此,康德提出哲学的首要任务是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研究,把知识、社会制度等问题纳入到一个理性思考的体系中。他将主客体的统一问题归结为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的精神活动,并视为一切事物的基本创造原则。这样通过对科学真理、客观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的可能性的考察,揭示出心灵探索宇宙的规律,进而阐释人心灵与自然、人本身之间关系和描绘实在的轮廓。这就是哲学向世界观方向的确实努力:将人的认识、自然、人本身及宇宙纳入一个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体系之中,把哲学的视野扩大到主客体的世界观角度;对迄今为止的人类经验进行概括和系统化,以科学的方式对人类世界与人的此在进行整体性反思,建立起一种哲学形态,即世界观哲学理论形态的雏形。
(二)费希特、谢林的“世界观”概念:对世界的理性知觉费希特的世界观概念延续了康德开创的思想,认为世界观就是对感性世界的知觉。费希特认为康德局限于认识领域片面地解决主客体问题,割裂了现象和自在之物的统一。为解决这个矛盾,费希特设定“自我”为唯一、独立存在的实在。“在上帝中存在着两种立法的联合,而且它们两者所共有依赖的那条原则给上帝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6]73“假如我们能把这一立法的原则定位一种世界观的基础,那么,同一种结果就会按照这条原则而被认为是完全必然的……”[6]72“那条原则”,即“自我”就实现了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的统一,自然、历史和人初次达到了全面辩证的统一;且“自我”与“非我”的统一是一个自由的历史行动过程———人类认识、自然、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设定摆脱了康德哲学固定、抽象同一的观点。费希特还设定“绝对自我”(上帝)来统一自我和非我,使其哲学解决了与外部自然和时间的矛盾,并统一于人的理念之中。但本质上费希特设定的“绝对自我”仍受“理性或精神”的统摄,未能走出主观意识的束缚。谢林深化了费希特的思想,认为世界观是一种有意识、有创造性的方法,能够理解宇宙万物。他认为理智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盲目的、无意识的,或自由的、有创造性的意识,另外一种是隐含在世界观之中的有创造性的无意识,在创造理想的世界时,潜意识就会上升为意识。”[7]因此,为了使费希特的“自我”真正实现客观的特征,他以主客体的绝对无差别的统一(绝对同一)代替费希特的“自我”为逻辑中心,构造了其同一哲学去探讨自然和精神的发展过程。可见,谢林的贡献在于从理智的直观出发提出认识的创造性,通过给对象“立法”实现了人的一种创造。人的认识是在创造这种能动性过程中实现的,这种创造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些本能的反映,并使人能够借助自己的创造日益深刻地认识世界。这可以说是接近了实践和异化的思想。谢林哲学仍未能实现主客体基于实践的辩证统一,这一转变本身揭示了对传统知性思维方式和形式逻辑的局限性的超越,预示对辩证思维本质和特点的探索。而这引起了黑格尔对传统思辨哲学的辩证反思和创新,使其世界观理论形态走向概念的辩证统筹历史的发展体系。
(三)黑格尔的“世界观”概念:理性独立存在的整体性辩证运动世界图景黑格尔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观思想,将其转化为道德世界的一种秩序,提升到看待宇宙的方法。他认为宗教内在于人的本性,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宗教与世界观之间的这一关系的本质。每一个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体系都有一个占支配地位的“主导原则”,世界观内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其主导原则加以说明的。“对人来说,由于他是人,宗教则至关重要,而且不可能有异己之感。问题在于宗教同其世界观其他方面的关系,而哲学认识则与此相关联;就此而言,哲学认识有着本质的作用。”[8]他还把意识发展的一个过程视为一种道德世界观,“道德世界观即道德意识形态,……上述两种完全矛盾和反对的假定的关系中”[9]。这样,世界观被视为不同的思维模式、绝对精神的显现:在历史的辩证进程中,绝对精神对象化为人的思想,人们提出不同的人生观,世界则表现为不同的存在方式,世界观概念产生于绝对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理性)是宇宙的本源,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的内在联系就是绝对精神的发展。黑格尔以理性和逻辑来描绘自然、历史的发展及其发展规律,使其哲学世界观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他把主客体结合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主客体的同一不但体现为一个逻辑结构,且为一个历史过程;这种逻辑是运动和历史的逻辑,自然界、人、社会历史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形态都成为了这一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整个体系则构成了“绝对精神”的普遍实体。综上,在构建哲学世界观化中,康德提出人在认识过程中存在主观“建构”或“框架”的问题,指出认识主客观世界的必要性,进而讨论了两者的关系,初步完成了对整个社会历史、人的思考,但他缺乏辩证思维,没有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论意义;费希特和谢林则将其扩展到理性的统一视野中,费希特设定“绝对自我”对现存世界和感性世界进行了无差别的历史的直观统一探索,谢林以认识的创造性理解宇宙;黑格尔更是将之转向概念的辩证运动,将其提升到看待宇宙的方法。对于主客观世界的关系上,黑格尔从作为具体概念的绝对理念出发,根据概念辩证法,以思辨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论证的过程体现了黑格尔对于实践的思想。不过,他并没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他的绝对理念仍回避和掩盖了主客观世界统一的问题。因此,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在本质上都把精神作为事物的创造原则,构建的皆是虚幻的哲学世界观形态,这个哲学世界观已经彻底完成,但它的不合适宜也达到了顶点,诱发了马克思的革命思想。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