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民族文化研究论文
1984年4月,青海省在湟源县举办了全省青年演员灯影会演,湟源、湟中、大通、平安、乐都等地的演出队参加演出,另外,同仁县的藏族灯影队也参加了会演。在民间,灯影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张生彦老人在湟中创办了光明皮影社,为了让灯影戏的发展和传承能融合青海当地的民风民俗,老人开始自己琢磨富有青海风情的灯影戏种,自编当地现实故事,在唱腔上运用地方方言,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朗朗上口的唱词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灯影戏的艺术表演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群众的接受度也明显提高,仅海东地区,当时就有80多个灯影戏班。在西 宁市、民 和、平安、互助、乐都等东部农业区以及青海湖南部贵德等县的一些农村、山区,灯影戏和当地的时令节日、民族风情联系紧密,只要有传统庙会、节日,就少不了灯影戏的演出,特别是在东部农业区,秋收结束到春节整个冬天,灯影戏经常会在山村戏台、庄户院落唱响。
90年代以后:落入低谷的阶段。进入90年代以后,青海省在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形势下,撤消了灯影工作委员会,灯影工作室也陷入停顿,青海灯影戏落入低谷,逐步萎缩,最后基本退出了城市和城镇,退缩到大剧团到不了的边远山区。萎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灯影戏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式,自身难免有原始的、粗糙的、落后的因素。另一方面,伴随着电子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各种现代文化手段、娱乐手段日新月异,特别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广播、电视、电影等现代先进文化活动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群众对灯影戏的需求减弱。
多策并举发展灯影戏
在新形势下,对灯影戏进行重新开发和挖掘,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从必要性看: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青海省政府和文化部门已经开始着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文化,并且在组织领导、资金项目、政策措施等方面向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倾斜和扶持。青海灯影戏是少有的高原文化形态,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民间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认识和研究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但是,灯影戏目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演艺班社规模小、组织零散、物质基础薄弱;演出队伍不稳定,艺人基本是半农半艺、文化素质低,表演观念、意识、手段以及审美层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皮人的部位结构、脸部表情变化、声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粗糙、粗浅性,演出技法改进难度大;观众的接受面有限,更多的只是面向中老年人,等等。因此,更有必要给予规划和引导,科学进行挖掘和开发,扶持其发展壮大。
从可能性看:无论是在农村、城市,还是在旅游景区,灯影戏都有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在农村,随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进步,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使得历史悠久、通俗易懂、自娱自乐、参与性强的灯影戏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调查,相当一部分群众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群众,可以不看秦腔,可以不耍社火,但一定要看灯影戏。在城市,现代文化、文艺、娱乐占据绝对空间,广大市民希望能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民间性、原始性都很强的灯影戏,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中占一席之地是完全有可能的。在旅游景区,传统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游客对娱乐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能够看到或者参与到以前未曾有过的娱乐活动。为此,全国各个旅游景点都注入了大量的民间民俗文艺演出活动,独具特色的灯影戏同样拥有进入旅游产业的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坚持遵循规律、趋利避害、提高影响、扩大覆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对青海灯影戏进行保护、开发和发展。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引导,重塑民间特色文化品牌。抓住国家重视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以县级文化部门为主导,有选择地培育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演出班社,作为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文化产品,有组织地安排在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中相对集中演出,逐步让这种艺术再次走出农村和山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中。一是在大通、平安、互助等基础较好的县,适时举办“灯影”文化节,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争取观众、重新打响灯影戏的品牌。二是在“送戏下乡”、城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公共群众文化活动中,增加灯影戏的演出场次和份额。三是随着公共文化活动场馆的免费开放,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在群众文化艺术馆、社区和乡镇文化站举办一定场次的灯影戏免费演出,同时开办皮影制作、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免费培训,让灯影戏成为公共文化活动产品的一个重要门类,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和接受。
旅游、文化、商务等部门形成合力,积极搭建平台、提供信息,帮助灯影戏班社参与到旅游景区景点、文化经贸展会、开业庆典、年节活动以 及餐饮娱乐等领域,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把灯影戏与打造特色古城和特色古街结合起来,比如在湟源丹葛尔古城,可以专门建立以灯影戏表演为特色的民俗客栈或民俗戏台,将这种艺术形式打造成城市特色文化名片。
在保留本质艺术形式和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特别是数码技术来拓展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取现代技术之长、补传统技术之短。比如,可以通过数码技术丰富皮 影角色,使 皮影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表现出细腻的内心活动,引起观众共鸣;可以通过数码技术对演出现场进行改造,丰富色彩,增强立体感,配套一些烟雾、字幕等特殊背景,增强视听效果;可以通过数码技术制作一些皮影戏动画片或特色游戏等,拓展灯影戏的外延。
建议政府主要在五个方面给予扶持:第一,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基础性的工作,主要是对散落民间的灯影戏进行搜集、整理和补救;对有一定造诣的灯影艺人给予物质资助和精神鼓励,培养一批专业队伍和文化遗产传承人,发挥其影响和带动作用,让这种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购置必须的演艺用品,保证灯影戏演出的基本需求。第二,在灯影剧目创作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引导和组织文化馆、作家协会、戏剧协会等文化事业单位的创作人员,有针对性地创作一些雅俗共赏的灯影作品。特别是在进一步改编、完善一些传统剧目之外,适应新形势,多创作一些现代生活戏和儿童剧。第三,政府设立专门资金,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对灯影戏艺术的研究,支持研究者出版书籍和文章,收藏道具和濒临失传的灯影戏剧本。第四,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在经营性文化单位成立灯影戏剧团或灯影戏协会、票友联谊会;在艺术类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设置灯影表演、皮影制作等专业。同时,借鉴成都的做法,在一些学校开设灯影艺术欣赏课程,在学生中成立灯影戏兴趣小组,为这种艺术形式的延续和传承创造环境。第五,组织新闻宣传部门对灯影文化的悠久历史、独特魅力等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让更多的人知道灯影、了解灯影、接受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