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森林培养论文
2008年在矿区的矿渣废弃地采用2年生栾树Koelreuteriapaniclata(苗高1.3m,地径1.5cm)实生苗,挖穴(0.5m×0.5m×0.5m),客土1.0kg,苗木根系蘸黄土浆造林,株行距为1.0m×1.3m。目前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栾树能适应矿区废弃地的土壤条件。2011年10月在造林地测定林木胸径和树高,并计算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生物量和林分生产力(见表1)。
研究方法
植物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及样品分析方法:在2011年10月,在湘潭锰矿植被恢复地4年生栾树人工林中,根据样地每木调查的结果,按林木生长级Ⅰ级木、Ⅱ级木、Ⅲ级木、Ⅳ级木、Ⅴ级木和平均木各选1株,共选6株标准木伐倒,按树干、树皮、树枝、树叶和树根[树根分为细根(d<0.2cm)、粗根(0.2cm<d<0.5cm)、大根和根头(d>0.5cm)]测定各组分鲜质量,同时分别采集各组分的分析样品,每株标准木的每一组分重复3个样品,每一组分分析样品18个。林下植被主要有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在样地内设置4个1m×1m小样方,对小样方草本植物按同种植物进行分别采样,死地被物层按未分解、半分解和已分解进行采样。样地内随机设置4个土壤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均按0~15、15~30、30~45cm分层采集分析样品(约1kg)。植物各组分分析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在80℃恒温下烘干,粉碎过100目筛,装入样品袋备用。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自然风干,按各测定指标的测试方法进行处理,装入样品袋备用。对样品逐一测定,同一分析样品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分析结果。植物、土壤样品中Fe、Mn、Cu、Zn元素含量用AA-70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
数据处理养分积累量(kg/hm2)为生物量与养分含量的乘积,数据全部采用Excel2003进行处理。
结果与分析
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栾树人工林中,各微量元素含量的顺序为Fe>Mn>Zn>Cu。元素含量差异显著,Fe的含量要比Cu和Zn高出两个数量级以上,Mn比Cu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在土壤垂直分布中,Fe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增,说明Fe易被淋溶而向下迁移,其它元素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从变异系数来看,变化幅度的大小顺序为Cu>Mn>Zn>Fe,说明Fe元素的含量在不同的深度变化幅度最小。
林下植被及死地被物层微量元素的含量
经过对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各种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见表3)表明: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微量元素的含量高低顺序均为Mn>Fe>Zn>Cu;Mn元素含量要高于其它元素,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废弃地土壤中Mn元素含量较高。草本层中各元素变化幅度为Cu>Fe>Zn>Mn,死地被物层中变化幅度为Fe>Zn>Mn>Cu,且草本层中各元素的变化幅度都要比死地被物层中要大。值得注意的是,Cu的变化幅度排序由草本层的第一位降至死地被物层的最后一位,说明植物种类不同,其Cu含量差异性较大;而在分解阶段,由于Cu的活性低,所以各分解阶段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变化的幅度也小。在死地被物层中,Zn的变化幅度要高于Cu,主要是由于Zn的活性要高于Cu。
栾树各组分微量元素的含量
地上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
表4给出了地上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从表4可以看出,地上部分各组分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为:树叶最多,树干最低,各组分微量元素总量排序为树叶>树枝>树皮>树干。从各元素总量来看,含量最高的是Mn,占地上部分总含量的58.98%;最低是Cu,仅占地上部分总含量的1.04%。各元素含量排序为:Mn>Fe>Zn>Cu。
地下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
植物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因此,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大小及养分元素的含量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5给出了栾树根部的微量元素含量,可以看出:地下部分各组分养分含量中,细根含量根高,粗根其次,大根含量最低。细根为植物从土壤中吸取养分最主要的组分,所以其养分含量较粗根高,占地下组分养分总量的40.50%。粗根与大根微量元素含量相近。各组分微量元素总量排序为:细根>粗根>根头>大根。从各元素总量来看,含量最高的是Mn,占地下部分总含量的49.25%;最低的是Cu,仅占地下部分总含量的0.98%。各微量元素总量排序为:Mn>Fe>Zn>Cu。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元素的积累和分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生态过程,它与生物量的增加和生物量中各组分元素含量紧密相关,总的积累量是林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8]。各元素在栾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积累量和分布如表6所示。由表6可以看出,栾树人工林微量元素总积累量为165836.83kg/hm2,其中乔木层养分积累量为13.75kg/hm2,乔木中各组分微量元素总积累量排序为枝>干>叶>根>皮。各组分对Fe的积累量排序为枝>干>根>皮>叶,对Mn的积累量排序为枝>叶>干>皮>根,对Cu的积累量排序为干>枝>根>叶>皮,对Zn的积累量排序为干>根>枝>叶>皮。林下植被层中草本层养分积累量为10.86kg/hm2,占林下植被层的86.53%,且草本层的养分积累量要大于灌木层。在死地被物层中,养分总积累量为7.10kg/hm2,各阶段养分积累量排序为已分解>未分解>半分解。林下植被层和死地被物层总积累量为19.65kg/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的0.01%,比例虽小,但仍是重要的养分库。土壤层微量元素积累量最大,为165804.05kg/hm2,占栾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积累量的99.98%,且养分积累量随深度增加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从整个生态系统来看,4种微量元素的积累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草本层>死地被物层>灌木层。其中,乔木层和林下植被层微量元素积累量排序为Mn>Fe>Zn>Cu,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微量元素积累量排序为Fe>Mn>Zn>Cu。
栾树不同组分对微量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并输送到其他组分,因此,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与植物体内的养分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用生物吸收系数来表示。生物吸收系数是植物中某元素含量与土壤中该元素含量的比值,它反映了植物对化学元素的吸收和积累能力[8]。表7为各组分对这4种微量元素的吸收系数。由表7可以看出,栾树各组分对这4种微量元素的吸收系数有明显差异,对有的元素累积能力较强,对有的元素累积能力较弱,栾树林木对各元素的吸收系数排序为:Zn>Mn>Cu>Fe。对Fe的吸收系数最小,仅为0.05,但并不能由此说明栾树对Fe的富集能力弱,这可能与土壤中的含量高有关。从各组分来看,树叶的富集能力最强,生物吸收系数达到0.77;大根的富集能力最弱,为0.26。各组分的生物吸收系数排序为:树叶>树枝>树干>细根>树皮>根头>粗根>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