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正文

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及早期发展探讨

2021-4-9 | 教育研究

我国化学学科诞生的背景

(一)国际历史背景:现代化学学科的确立及化学工业的发展

在西方,现代化学脱胎于多个源流,其中包括古希腊时期的“元素说”、阿拉伯人的化学和炼金术、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化学等。1661年,波义耳(R.Boyle)在牛津出版了《怀疑的化学家》(ScepticalChymists),该书提出了10个问题,对17世纪60年代之前相关化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质疑与批判。“化学史家曾经不止一次地指出过,正是这部著作使古老的‘黑术’(古埃及‘化学’概念的直译)走上了科学的道路。”[2]后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至1778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引领了化学革命,他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阐明了燃烧现象的本质,并创建了一套用以描述其理论体系的化学术语(词汇),使其化学理论和语言成为了化学的核心内容。[3]此后,随着原子论和分子论的提出,物质转化及物质组成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释,一系列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原理得到了阐明和确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分支学科也相继建立。至此,化学的研究目的、范围和方法已经清晰明确,化学基本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在化学学科知识增长、化学学科纲领确立的同时,从拉瓦锡领导的化学革命到19世纪中期,化学学科的建制化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以当时被称为“三巨头”(TheBigThree)的法国、英国和德国为代表,西方现代化学实现了职业化和建制化,建立了全国性的化学学会、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学实验室,化学开始进入教育和科研体系。[4]18世纪既是化学学科发生重大变革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化学工业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三项重大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础:1749年,约翰•罗巴克(J.Roebuck)在普雷斯顿潘实现硫酸的商业化生产;1798年,英国工业化学家台耐特(C.Tennant)对氯气漂白技术的重大改进;1789年,法国吕布兰(N.Leblanc)对纯碱生产工艺的重大改进。[5]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可以说,19世纪的西方,在“现代化学学科纲领的确立”、“化学学科的建制化”、“化学工业的形成与发展”三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这并非简单的巧合,三者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化学学科知识的发展为化学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而化学学科建制化则为这种智力支持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化学工业的发展能够为化学知识的增长、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物质与经济支持。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伴随着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诞生,使得化学进入了西方现代学校,成为学校教育学科群中的重要一员。


(二)国内历史背景:“西学东渐”时期化学的传入

正当西方化学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教会组织的传教活动等引发了西学东渐的过程。相应的,化学也开始了向中国传播的历程。

1.化学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化学”一词的出现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英美等资本主义列强就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侵略。一方面,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带来了部分科技知识,其中有许多关于采矿炼金、制造医疗药物等涉及化学工艺的内容。如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旺(JeanAdamSchallvonbell)与我国学者将德国矿物学名著《论金属》翻译成《坤舆格致》,其中就涉及化学知识,但由于当时社会动乱,该书译稿未及发行,现下落不明。[6]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开进中国的商船和炮艇已经用到了许多化学物品,例如用于灭火器的硫酸、用于焊接的盐酸、鉴别金属用的硝酸以及氢氧吹管等。[7]这样,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科学开始了最初的碰撞,二者在碰撞中“化合”,生成着中国化学学科的最初源头。“化学”直接来源于英文chemistry一词的意译。Chemistry源于希腊文Khemia,后者是埃及一个古国的名字,指该国的土地为黑色,因而该词含有“埃及学”或“神秘学”的意思,而后逐渐演化成Chemistry。而在之前的汉语中,并没有“化学”一词,只是在唐末五代时期有一本道教著作《化书》。据郭宝章等人考证,我国最早出现“化学”一词,是在1856年。[8]是年,英国人韦廉臣(AlexanderWilliamson)出版《格物探源》一书,该书卷三论“元质”(元素)时写道:“轻二养一成为水,?一绿一成为盐(NaCl),铗一淡一养三成为火硝(KNO3)。读化学一书,可悉其事”。同年,英国人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在其执笔的《六合丛刊》发刊号《小引》中写道:“比来西人之学此者,精益求精,超前轶古,启明哲未言之奥,辟造化未泄之精。请略举其纲:一为化学、言物各有质,自有变化,精诚之上,条分缕析,知有六十四元,此物未成之质也”。此后,该词迅速流传开来,因为“化”在汉语中有“变化”、“造化”的意思,用“化学”来翻译Chemistry,“既典雅又切当”。还需要提及的是,与我国早期科学名词时有来自日本不同,“化学”一词是先在我国出现,而后传去了日本。

2.化学书籍的翻译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在中国猎取了很多特权。同时,国人与西方人的交流也“被频繁”起来,从西方人那里接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丰富了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重要的是书刊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起显著作用和达到系统化的目的。”[9]1855年由英国人合信(BenjaminHopson)所著的《博物新编》是第一本介绍近代科学的中文常识性书籍,分三集分别讲述了气象学、物理和化学,天文,动物学。化学部分讨论了空气的组成、氧、氢、氮、硫酸等的性质和制法。1867年,江南制造局在徐寿的倡议下,开始翻译科学技术书籍。1871年底,徐寿和傅兰雅翻译的《化学鉴原》出版,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的化学译著,译自美国韦尔斯(DavidA.Wells)所著的《韦尔斯化学原理和应用》一书的无机化学部分。1875年,两人又翻译出版了《化学鉴原续编》,该书译自英国国王学院化学教授蒲陆山(CharlesL.Bloxam)所著《化学》一书的有机化学部分。这一时期化学译著数量不少,详见表1。上述一系列化学译著的出版,改变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化学知识引进与传播落后的状况。至19世纪末,由于徐寿等人在化学译著方面的努力,使化学知识的引进甚至走在了数学和物理学的前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