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培训论文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从毕业生自身看,他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意识和想法,就是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才算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从用人单位来看,愿意雇佣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较强、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从高校来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不足,一些专业与课程的设置缺乏灵活性,进一步导致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来源于多个方面,但在市场化较快发展的就业环境中,毕业生自身的职业素质薄弱是最关键因素之一。作为承担高等教育工作的高校,应当紧随就业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加快培养、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素质。
培养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对策
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目前高校教育的一块短板。一般来说,高校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科研能力,而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训却相对滞后。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下,这种教育模式的不适应性逐步凸显,甚至成为高校毕业生遭遇就业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从高校角度来讲,培养用人单位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需要更多关注和思考教育模式的转型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以市场为导向更新教育模式
从僵化、封闭的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个从不完善向完善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在各个领域的改革上体现的尤为充分。在高校教育改革方面亦是如此。正是固有教育思维、模式改革的不彻底、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薄弱。因此,高校应该从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就业难困境,见微知著,继续扎实地推进包涵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正视市场对高校的影响,不能一谈市场就嗤之以鼻,更不能全盘市场化功利化。在反对市场负面作用的同时,要正确研究市场化带给高校的新课题,充分利用市场带给校园的新机遇,因势利导,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构建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与市场的对接上,高校应该发挥主动性。比如,主动走向劳动力市场,通过广泛调研和数据分析,实时了解掌握不同市场周期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再比如,主动走进企业,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了解企业需要那些人才,聘用标准是什么。以此作为参照系,有针对性地改革和创新学科与课程设置等层面的工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大学生。
2.以就业为重心规划专业及相关课程
大学教育中,大多数毕业生最关心的是就业,家庭和社会也最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为此,高校在加强学术建设的同时,需要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工作。特别是在规划专业及相关课程时,有必要把就业作为重心之一,通过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结构的优化。比如,对于具有巨大社会需求潜力的专业,高校要给予扶持和发展,在招生名额上给予倾斜。相反,对社会需求萎缩且教学质量不高的专业,要逐步做出调整,以保证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在推进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培养方式等教学改革方面,高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重新调整、设计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促进课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与整合。
3.以指导为手段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是高校帮助大学生谋划职业方向、做好职业准备的教育手段。作为高校来讲,首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如就业意向调查、职业技能比赛、模拟面试等,将就业理念贯穿至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引导大学生主动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丰富社会阅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面对竞争的良好心态。其次,要积极推广创业教育。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能够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别人提供就业岗位。对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与引导,同时也需要政府和全社会更多的扶持,为创业者提供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4.以质量为本位增强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对于增强毕业生在职业竞争中立身的实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应当始终把抓好教学放在首位,在推行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更加主动地开辟新的渠道,尝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要针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应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综合知识拓展和培养,使学生的专业应变力和社会适应性得到提升;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强化,增加部分就业指导课与形势教育课和心理辅导课程,使他们在学校期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品性;要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和教材编写工作,完善考试考查制度,努力形成科学、合理、全面的高校教育课程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必须着眼于增强毕业生职业素质,结合就业市场需求,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学工作与就业市场的对接,科学地调整专业及课程安排,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本文作者:辛锐 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河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