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学论文 » 正文

习惯形成对宏观经济学的启发

2021-4-9 | 宏观经济学论文

RyderandHeal(1973)首次将习惯形成模型化,其将效用函数由u(c)拓展为u(c,h)。其中c表示消费,h表示消费习惯,其是个体过去各期消费的加权平均。习惯形成框架假定uh(c,h)≤0,即若当期消费保持不变,消费习惯越高,效用水平越低。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过去较高的消费形成高的消费习惯,只有预期未来消费较高才能实现既定的效用。在当期消费既定的前提下,习惯形成越高,效用水平越低。此外,RyderandHeal(1973)认为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习惯形成,例如,同样的消费使我们感到厌烦,只有更多的消费才能使得这种厌烦感消除或是减弱。主流经济学通过不断完善理论模型的基本设定,从而使得模型得到的结论与现实经济更一致。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模型拟合、解释和预测现实经济。在代表性个体的效用函数中引入习惯形成是对代表性个体偏好的修正,这会影响代表性个体的最优化行为,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结果。同时,代表性个体的预算约束方程中会增加一个关于习惯存量的动态积累方程,这相当于是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状态变量。当然,引入习惯存量后,原先模型的一些特征都会有相应的改变。事实上,根据Rozen(2010),习惯形成主要从两个维度对经济产生影响:第一,习惯形成通过影响偏好,进而影响代表性个体的风险规避程度。习惯形成存量越高,消费的边际效用随消费的变化改变越大,从而风险规避程度越高。第二,引入习惯形成后,传统模型中增加了一个状态变量,习惯存量是一个缓慢调整的状态变量,外生冲击对未来消费可以产生持续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及的习惯形成主要是指消费习惯形成,消费习惯也是习惯形成文献主要考察的内容。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也引入一些其他形式的习惯,例如,有学者认为休闲可以形成习惯,货币需求也可以形成习惯等。本文剩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给出了关于习惯形成的一般性分析框架;第三部分介绍了习惯形成与消费储蓄理论;第四部分介绍了习惯形成与经济周期理论;第五部分介绍了习惯形成与经济增长理论;第六部分介绍了习惯形成与宏观经济政策;第七部分介绍了习惯形成与股权溢价之谜;第八部分是结语。

习惯形成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及其说明

本部分首先给出了习惯形成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而后分别介绍了习惯形成是如何引入效用函数以及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与习惯形成相关的几个关键概念的区分。

(一)基准的分析框架习惯形成框架对Ramsey模型中代表性个体的偏好作了拓展,代表性个体的目标函数为:min∫+∞0u(c,h)e-ρtdt(1)其中,c表示消费,h表示习惯存量(habitstock),ρ表示时间偏好率(rateoftimeprefer-ence)。uc(c,h)>0,消费越多,效用水平越高;uh(c,h)≤0,习惯存量越大,效用水平越低。同时,代表性个体面临如下两个预算约束方程:k•=f(k)-c(2)h•=?(c,h)(3)方程(2)是代表性个体的预算约束方程;方程(3)表示习惯存量的动态积累方程。根据上述设定,习惯形成框架相当于是在传统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变量,即在方程(1)的效用函数中增加了习惯存量,习惯存量可以影响代表性个体的福利水平。我们通过构造如下现值的Hamiltonian方程来求解上述优化问题:H=u(c,h)+λ1(f(k)-c)+λ2?(c,h)(4)其中,λ1,λ2为协状态变量(co-statevariable),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和习惯存量对应的影子价格。通过求解上述优化问题,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最优性条件:Hc=uc(c,h)-λ1+λ2?c(c,h)=0(5)Hk=λ1f'(k)=ρλ1-λ•1(6)Hh=uh(c,h)+λ2?h(c,h)=ρλ2-λ•2(7)和横截性条件:limt→+∞λ1ke-ρt=limt→+∞λ2he-ρt=0(8)根据方程(2)、(3)、(5)、(6)、(7)和(8),我们便可求解上述优化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习惯形成框架通常得不到现实解,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数值方法求解该优化问题的。

(二)关于效用函数的说明

相对于传统框架而言,方程(1)中引入了习惯存量。现有的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比值形式(multiplicative)、可减形式(subtractive)或是贴现因子的方式将习惯存量引入效用函数的。1.比值形式的效用函数Carrolletal.(2000),Alvarez-Cuadradoetal.(2004)等通过如下的形式将习惯形成引入效用函数:u(c,h)=(c/hγ)1-σ-11-σ(9)其中,c表示消费,h表示习惯存量,σ是相对风险规避系数,γ∈[0,1)刻画了习惯形成的重要性。若γ=0,效用水平取决于绝对消费量,这对应时间可分的效用函数;若γ=1,效用水平取决于相对消费(c/h);若0<γ<1,效用水平同时取决于绝对消费量和相对消费量。这是因为,c/hγ=c1-γ(c/h)γ。若γ>1,则均衡状态的效用水平随消费的增加而递减,这与现实经济不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与时间可分的效用函数不同,习惯形成框架下消费跨期替代弹性与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并不互为倒数。具体地,在比值形式的效用函数中,习惯形成并不影响相对风险规避系数,σ仍表示相对风险规避系数。根据Carrolletal.(2000),方程(9)对应的消费跨期替代弹性为1/(γ(1-σ)+σ)。2.可减形式的效用函数Constantinides(1990),CampbellandCochrane(1999)通过如下的形式将习惯形成引入效用函数:u(c,h)=(c-γh)1-σ-11-σ(10)其中,γ∈[0,1)刻画了习惯形成对效用水平影响的重要性;γ越大表示习惯存量对效用水平的影响越重要。c-γh=(1-γ)c+γ(c-h),从而个体的效用水平取决于绝对消费c和相对消费(c-h)。根据上述设定,可减形式效用函数将效用水平定义为消费的绝对差值,而比值形式效用函数将效用水平定义为消费相对比。在可减形式的效用函数中,若消费低于习惯形成指标,则效用函数没有定义;而在比值形式的效用函数中,即使消费低于习惯形成指标,仍可以定义效用函数。根据Rozen(2010),上述两种效用函数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相对风险规避系数是否依赖于消费的大小。可减形式效用函数对应的风险规避系数是时间可变的,取决于消费水平和习惯存量;而在比值形式的效用函数中,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常数。值得注意的是,习惯形成引入效用函数的形式不同,模型的结论也差别较大。例如,Wendner(2003)研究发现,若习惯形式是可减的,则习惯力量越强,储蓄越少;若习惯形式是可除的,则习惯力量越强,储蓄越多。3.贴现因子形式的效用函数类似与Uzawa偏好的设定,我们还可以通过内生化贴现率的方式将习惯形成引入效用函数。例如,ShiandEpstein(1993)给出了如下的效用函数:u(c,h)=∫+∞0u(c)e-∫+∞0β(h)dsdt(11)其中,β(h)>0,β'(h)>0。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比值形式和可减形式将习惯形成引入效用函数的,而通过贴现因子方式将习惯形成引入模型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