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宏观经济学论文
高校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喜欢有个性的商品,重视商品的质量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喜欢特立独行,因此选择的商品比较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当被问及购物会如何选择的问题时,67%的受访者认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够体现自己风格的;89%的学生都非常重视商品的质量,当被问及购买商品时,是否重视商品的品牌时,63%的学生会选择知名或者熟悉的品牌,因为有质量保证,当所购买的物品比较贵时,他们会选择一些盗版的但是质量相对不错的产品,或者购买打折的品牌产品。
(二)网络消费日益增长
当前的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之间的联系通过手机和电脑紧密联系起来。以上网为例,大学生上网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发生的重大国际和国内热点问题,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获取的,朋友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都主要通过 QQ和飞信来实行,因为网络便捷高效和足不出户的优点,使学生愿意通过网络购买商品,通过调查,70%的学生通过网络购买一般的商品。在手机费用上,因为在大一期间,学生普遍与高中同学和父母联系密切,大四期间因为找工作需要频繁地打接电话,因此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的手机费用比大二和大三的消费高[1]。
(三)非理性消费比例增大
当前影视作品中不少是描写西方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消费观的,讲究高档,有气派,而当代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容易产生炫耀性消费,购买一些不符合身份或者价格高昂的商品来表现自己,而忘记了大学里应该拼学习,讲奉献,提升能力,从而把我国勤劳简朴的生活习惯抛在脑后,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喜欢不停地换手机,比颜色,看重功能,讲究新潮,100%的学生拥有一部手机,在数码产品中,73%的学生拥有 MP3,60%的学生拥有电脑,40%的学生有数码相机。50%的学生购买数码产品超出了自身的购买能力,30%的学生在从众的心理下购买这些产品[2]。
(四)休闲和享受性消费逐渐成为普遍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创造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从以前温饱型向现在的小康型生活过渡,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和穿暖这样简单的生活要求,而开始追求健康、美丽,讲究享受和休闲。通过调查发现,学生 6%的费用用来购买护肤、护发、美白和洗浴品,20%用来购买小食品和改善伙食,12%用来购买服饰,学生寝室中日益增多的商品和各种各样的日用品,表现出了他们追求休闲和享乐性的消费观。
(五)教育和培训的费用随着年级的增长
而大幅增长当今社会也是个知识的社会,谁掌握更多的知识,就越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为此,无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家长,在学生考证、过级、专升本和考研等的投入上都不遗余力,比如在考研方面,85%的学生在大三就开始购买考研材料,大四学生报名参加考研辅导,98%的学生为英语过级和考取计算机等级证投入过,正是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步入社会竞争力的教育和培训费用的大幅增长,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养和能力。
(六)消费两极化增强
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的差异,在校消费行为上,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存在着城二代和农村二代的差别,这方面表现是城市学生的消费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学生的消费,在大学生中消费存在的两极化并不是说城市和农村的区别,而是富二代和穷二代之间的差别,通过调查,生活费用在 500 元左右的 18%,1000 元左右的为 40%,1500 元左右的为35%,2000 元左右的占 12%,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速,大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会逐渐缩小[3]。
(七)情感消费经常透支
大学里的交往比较社会化,学生之间避免不了要请客吃饭,要唱歌喝酒,要谈情说爱,并且现在大学里同窗四年是很难得的,所以这部分消费比重也非常大,很多学生因为一次请客会花掉几百元,将近一个月的伙食费用,要是谈恋爱,所花费的费用就更多,会产生吃饭费用、礼品费用、旅游费用等。
当代学生正确消费观构建的途径
对于当代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构建,一定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加大学校的教育引导,从而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发挥高校的德育引领作用的主体作用
高校德育是全员教育,主力军是学生工作者和德育教师。作为学生工作者,可以利用新生报到后的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合理消费的引导,做好大学四年的人生规划和日常的消费规划,可以利用学生社团进行合理消费方面的宣传,例如可以举办辩论赛,讨论合理消费和过度消费的问题,可以开展大学生文明交往的报告会,把大学生好朋友和男女朋友交往中的不合理消费问题作为一个话题展开论述,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合理消费意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关合理消费的演讲和班团会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网站、标语和广播等媒体开展大学生合理消费方面的宣讲,从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合理消费的校园环境。作为高校的德育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和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人生理想、价值方面的讲授,还可以通过实践环节,例如在讲道德和人生价值时,可以邀请社会知名公益人士来学校做报告,在讲爱国主义的时候,可以请老英雄到校做战争年代人们是如何节俭和生活等方面的报告会,同时利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爱心进社区、奉献进养老院和孤儿院等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二)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在校大学生由于现在正处于求学阶段,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往返,在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一定要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作为家长应该掌握自己孩子的消费情况,为此,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辅导员联系,问清楚学校的学费宿舍费和近期的培训状况,以此把握学生的消费动态。在寒暑假或者节假日时候,家长除了做好后勤保障,提供丰盛的饭菜的同时,也要把对子女的教育作为交流的重点,以唠家常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需要靠双手创造,要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消费,并且要求子女对一学期的学校花费进行预算,家长按照预算给学生花销,从而限制学生的不合理消费。要结合自己家庭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懂得生活的美好和艰辛,鼓励孩子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指导学生获得的奖助学金的花销。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对一些不必要的家庭消费要能省则省,实际上这不是家里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一个生活态度的问题,早在中国古代,道家就提倡“节制物欲”,老子提出了“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的思想。古代大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所提倡的简静的生活方式相吻合,家庭应该把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作为家庭消费的更高层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