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论文 » 正文

新时代作家的代际差别及划分依据综述

2021-4-9 | 当代文学论文

如今,代际问题已成为社会学、青年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和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重点。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产物,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结晶,与创作主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语言习惯等密切相关,因此,它不可避免地烙上代际群体的精神印痕。所谓“一代之言,皆一代之精神所出,其精神不专,则言不传”①,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表明了这一道理。

基于这一缘由,正视并梳理中国新时期以来作家阵营中的代际差异问题,并通过这些代际差别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探讨新时期文学之所以形成多元审美格局的内在肌理,或许并非一个虚妄的命题。

所谓“代际差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沟”,即代与代之间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取向乃至语言习惯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差异。这种差异,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变化作用于人的精神心理所形成的;它所折射出来的,是社会文化自身的内在嬗变和冲突。有学者就认为:“代沟是现代社会文化更迭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震荡现象,它反映了文化发展迅速及自身多元化的矛盾和冲突,但代沟将这种社会文化的分歧转换成代际间的一种心理分歧,有其特定的文化心理机制。”②因此,真正的代际差别,凸现的是不同代际因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所形成的各自特点。

代际差别的形成,通常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相同的代际群体,一般都成长于相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拥有共同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启蒙经历,从而自然地形成某些趋同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并在文化心理上呈现出较强的共识性。这种共识性的形成,即为同一代际的群体特征。它并不是人类有意而为之,而是社会文化对个体之人长期熏陶的结果。另一方面,同一代际的群体特征,总是与其它代际(上一代际或下一代际)的群体特征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尽管这种不同通常潜藏在强大的伦理秩序之中,并不一定体现为社会性的直接对抗,但这并不表明对抗关系就不存在。事实上,因代沟而造成的不同程度上的代际对抗,几乎在每一个家庭中都会有所呈现。

由于代际差别的背后隐含的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变化,因此,讨论代际差别现象,必须关注社会历史文化自身的内在变迁。我们甚至可以说,讨论代际差别现象,其实就是辨析社会历史变化、文化伦理变迁与代际群体精神特征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探讨目标是:社会发生变化之后,文化伦理产生了怎样的裂变?而这种文化伦理的裂变,又是如何引发代际群体在生活观、价值观上的巨大变化?这一系列复杂的、联动式的变化及其内在的文化肌理,正是代际差别研究的核心因素。当社会变化并不明显时,代沟现象也同样存在,只不过,它主要表现在隔代人的心理之中,受制于现实伦理而没有体现为具体的、外在的冲突,因此很少受人关注。

既然代际更替是一切生物的内在属性,那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沟的存在几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甚至是促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换言之,如果没有代沟,就意味着年轻一代将毫无保留地承续年老一代的各种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社会也就必然地进入某种原地循环的生存秩序之中,这也意味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将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代沟之所以不为人们所关注,主要在于社会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文化变更并不剧烈,由老一辈所掌控的伦理秩序、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依然借助特殊的权力系统有效地制约了年轻一代,使年轻一代的不同观念只能维系在自身的心理层面,难以获得群体性的、外在的对抗机会。

代沟研究的著名学者玛格丽特•米德曾将这种情形定义为“前喻文化”,并认为:“在前喻文化中,整个社会的变化十分迟缓微弱,以至于祖父母们决不会想到,尚在襁褓之中的新生的孙儿们的前途会和他们过去的生活有什么不同。长辈的过去就是每一新生世代的未来,他们已为新一代的生活奠定了根基。孩子们的前途已经纳入常规,他们的父辈在无拘的童年飘逝之后所经历的一切,也将是他们成人之后将要经历的一切。”③在这种历史文化情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绝大部分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是从老一辈那里沿袭而来,对老一辈的各种规定很少会产生怀疑,由此呈现出代际认同的惯性特征;即使有些年轻人形成了与老一辈并不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生存方式,也只能在权力化的社会秩序中保持沉默状态。因此,“前喻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老一辈成员们的每一行动之中,这一特征就是,尽管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人们的生活道路是既定的,永远不可变更的。”

面对由老一辈所掌控的社会秩序,当新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精神追求将有别于前辈们时,常常会自觉地规避这种内在的差异。有学者曾将之视为“具有隐蔽特征的躲避式心态”,并认为,“这是心理对抗的普遍表现形式,由于血亲、经济及权力等种种原因,隔代人之间虽然存在心理隔阂,但总是避免发生冲突,各自以躲避式的心态建立起心理防御机制,使矛盾隐蔽化,只是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表现出来。躲避不仅指作为个体间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同时也是指代际间文化或心理隔阂的一种整体互动方式,这在大众传播媒介、日常文化生活,以及科学艺术领域都可以得到明显的验证,如隔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或艺术形式等方面虽有显著的认同差异,但却保持外在的尊重和认同。躲避既是代沟所预期的一种文化心态,同时也是代沟的一种特殊外显形式,它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心理意义是不可忽视的。”⑤但是,若要进一步探究,造成这种“躲避式心态”的原因,还在于社会文化环境无法给年轻一代提供相对独立的伸展空间,使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膺服于长辈的威权意志。

但是,一旦社会发生剧变,并使年轻一代在这种剧变中获得某种独立的机会,那么,代沟现象就会迅速浮出水面,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现象。玛格丽特•米德就强调,重大事件产生一代人,因为重大事件常常会直接导致社会体制的更替,甚至使历史文化出现断裂;而社会变化越剧烈,价值观念差异也就越悬殊,代际差别就会更加明显。她曾以 1960 年代的全球文化背景作为依据,认为美国的反战运动、西德青年的抗议和示威、法国的“五月风暴”,都表明“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们年长的人——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⑥,由此形成了不同代际之间的巨大差异,“与年轻一代的经历相对应,年长的一代将无法再度目睹年轻人的生活中出现的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变化的深刻体验,这种体验在老一辈的经历中是史无前例的”。⑦在米德看来,正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剧烈变动,才造成了人类在文化观念上的裂变,并促使新的一代人无法认同前辈们的各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谱系,从而形成某种彼此隔膜的代际差别。这一判断,既指出了代际差别产生的文化根源,也表明了人类作为社会历史存在的内在属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