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精神文化论文
一、高校毕业生群体文化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毕业期介乎大学校园和现实社会的中间过渡地带,其群体文化既带有浓郁校园特色的人文精神,又有着鲜明的社会文化色彩,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文化特征,是某一时期毕业生群体共同拥有、共同维护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
1.高校毕业生群体的价值观念现状。毕业生的价值观念凝聚着大学阶段价值观念教育的成果,是毕业生进入社会的思想基石。综观当前各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观念总体上是好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值得肯定,大部分毕业生已牢固树立了与社会主流相符的价值观念,但也有少部分毕业生因受社会不良环境和就业竞争压力的影响而表现出思想混乱和价值观多元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群体的价值定位基本确立,但人生观、价值观仍有许多误区。处于毕业阶段的毕业生,相比于非毕业班学生有着更高远的洞察眼光和更缜密的逻辑思维,人生定位、价值定位、政治觉悟更趋成熟和理性。开始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科学理性的规划,如毕业后是否继续学习深造、从事何种职业、职业生涯规划等等。然而,也有少数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出明显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如选择岗位时只考虑找一份工资水平高、福利待遇好的工作以摆脱现有的经济困境,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往往成为一种仪式性的口号。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充分展现了大学精神的内涵,但仍与社会现实文化有冲突。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大学精神融合了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四种元素,反映的是一所大学所独具的文化气质、精神品格、价值追求、群体意识。毕业生作为接受大学精神熏陶时间最久的群体,他们能最全面地诠释自由、科学、创新的大学精神内涵。然而,受市场经济文化的渗透影响,我国的大学精神与社会现实文化正在发生激烈的碰撞,是选择舒适安逸的物质生活,还是坚持淡泊高雅的学术情操?这一两难境遇,成为不少高校毕业生一道难做的价值选择题。近年来高居不下的“国考”热,就是大学学术精神与社会官本位价值倾向的鲜明对比,同时也是求知致新的大学精神与富贵奢华的社会风气的激烈碰撞的典型体现。
2.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心理特征。高校毕业生群体的普遍心理具有动态性和矛盾性。一是对大学生活眷恋、不舍与对未来生活既憧憬又畏惧。经过近四年的大学生活,毕业生已与母校建立了深厚的心理上、精神上的感情纽带。随着毕业时刻的临近,这种对母校的眷恋和不舍的感情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在毕业生群体中。出于感谢母校栽培的感恩之情,毕业生自发组织看望常年坚守教学一线的专家教授,向恩师表达最诚挚的感激之情,抱着爱校、荣校的信念,积极就业,努力做出一番成就来为母校增光添彩。无论毕业生群体抱着何种眷恋、不舍之情,他们又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存在一种既憧憬又畏惧之情。憧憬着即将拥有的崭新社会生活,期望能在社会中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又对新的社会生活有一种自发的排斥、畏惧心理,担心自己选错方向或不能适应社会。二是乐观、自信与迷茫、徘徊心理并存。乐观、自信往往显现在大学毕业阶段能较好地实现自己的大学理想,如顺利毕业、考研成功、就业待遇好等,往往这些具体事件的顺利和结果的圆满会促进个体得到一种自我满足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个体对于未知的社会生活更是充满乐观、自信,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肯定与满足得到进一步的认可。相反,迷茫、徘徊这种代表性的心理感受一般会出现在毕业阶段某些事情进展不顺的情况下,如考研失败、就业岗位不满意、感情受挫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会带给个体以失败、沮丧的心理体验,从而使个体表现出无法接受而逃避现实的种种行为。三是由索取型向奉献型心态的转变。毕业,对多数大学生意味着人生学习生涯的结束,他们即将成为真正的社会参与者和财富创造者,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毕业生在从一名消费者角色转化为生产者角色的过程影响下,其心理状态也逐渐由索取型向奉献型的心态转变。对毕业生来说,社会生存的现实更残酷,个体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需要奉献才智和能力来换取自己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其身份角色转变为社会生产者,相应地其心理状态逐渐呈现出奉献型心态。
3.高校毕业生群体文化行为现状。毕业生群体所具有的各种高同质性的文化行为表现,反映了毕业生群体文化的多元组成,在这种多元组成之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一是和谐与矛盾并存———毕业生的宿舍行为。毕业生宿舍文化是宿舍文化的一个特殊表现,其特殊性表现在宿舍文化的包容性和同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毕业时间的来临,宿舍成员往往会主动地包容对方的缺点,参与集体活动的频率提高,比如集体看电影、集体喝酒聚会等等,使宿舍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谐一致”。虽然毕业生阶段宿舍文化愈发稳定,但仍有一些行为音符会破坏整体的和谐,如不注重内务卫生、酒后滋事等行为,影响了正常的校园秩序,这些不当的行为会导致宿舍文化的变质,背离了宿舍文化引导毕业生积极向上的初衷。二是自觉性与目的性并存———毕业生的学习状况。一般情况下,进入毕业阶段,高校课程学习已基本完成,毕业生的学习任务相对减轻,他们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可以自主支配,因此毕业生的学习状况更多地取决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多数毕业生能够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忙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准备毕业答辩。但是,该阶段学生的学习与以往比较,有了较大的功利性。少数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放松了要求,学习不求进步,产生“六十分万岁”的思想倾向,出现上课迟到早退、听课不认真,考试敷衍应付等现象;部分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则把主要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复习迎考的科目上,而专业课程则抱着能逃就逃的心态。三是理性与感性并存———毕业生的“毕业仪式”。高校毕业生都希望能够在最后的大学时光里留下一段值得珍藏的回忆,因而在毕业阶段的大学校园中,经常会看到毕业生以各种行为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想法。合影、举办欢送晚会、开设毕业生跳蚤市场等形式是大部分毕业生行为传统性的选择,这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行为。但也有少数毕业生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比如到操场裸奔、在宿舍阳台悬挂横幅标语、往楼下扔东西等等,这些哗众取宠的幼稚行为,在一定程上度反映了毕业生群体文化中仍有着不成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