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精神文化论文 » 正文

提高大学生道德传统教育思考

2021-4-9 | 精神文化论文

当前大学生中令人堪忧的不良道德观念和行为主要表现以下方面:第一:在成才目标和人际交往上,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许多大学生只重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缺乏社会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心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对于各类社会问题,他们常以旁观者自居而恣意评论或抱怨,但在行为上却缺乏担当、无所作为,奉行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人际交往中,许多大学生功利主义道德取向严重,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缺乏换位思考、关爱他人的思维;注重“实际”“实惠”,丧失道德原则和底线的低俗行为并不鲜见。第二:在个人信念和意志上急功近利,缺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多数大学生普遍渴望成名成才,具有较强上进心,但在成才过程中,许多人强调偶然性和暂时性因素,缺乏自觉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如:等、靠观念严重,热衷“拼爹”等外围因素;幻想一蹴而就、一夜成名;意志薄弱、不愿吃苦,抗压能力差;等等。第三,在道德修养和自律上,诚信严重缺失。真诚和守信,是良好人格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品质,大学生本应是一代青年中践行诚信之德的楷模。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校大学生中,缺乏诚信的观念和行为比比皆是。如:大学考场舞弊之风十分盛行,荣辱观念淡漠,许多学生甚至将作弊列为所谓“必修课”之一,“枪手”屡现;为了功利目的,许多大学生浮夸成风,满篇优点、完美无缺,缺少客观的自我评价等等。

造成大学生道德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带来了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上的巨大变化。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一些见利忘义、营私舞弊的不良现象,通过家庭和社会学生思想和认识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中西文化和道德观念交流与碰撞,价值观念多元化。尤其是,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渗入,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其中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标准和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判断能力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成为部分学生奉行个人主义的理论依据。此外,学校思想教育模式和方法上的滞后和效果的局限性,也削弱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实效性。

笔者认为,积极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本人共同努力的长期工程。仅就学校教育内容而言,加强对学生的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是一个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因为,优良传统道德,既是我们民族固有的基因和烙印,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的经验之精髓。引导大学生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汲取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状况和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1.弘扬“仁”“义”道德精神,激发大学生关爱他人和社会,追求人际和谐。“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人际交往的准则。“义”包含“正义”、“公正”和“公平”等。中国传统道德强调,能否坚持“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人和一个社会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唯一标准。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些观念在当代仍然具有极大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功利主义往往导致“见利忘义”、狭隘自私、不择手段,造成矛盾激化、人际紧张。社会有“正义”“公义”,人际之间才更有情义。强调“仁”的合理之处在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尊重,乐助才可能享受“多助”;没有人永远强势或弱势,关爱他人实际上是自身权利和资源的让渡和调剂,利人、利己。引导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一传统道德所蕴含的智慧和作用,才能自觉弘扬其要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重视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奉献,摒弃功利主义行为,学会爱别人、爱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

2.弘扬谦敬礼让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平等、宽容的健康人格。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实践证明,谦逊则好学,虚怀若谷才会不断进取。而礼让是人生必备的美德,它既是十分有效地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极能体现一个人的心胸和涵养。汲取这个传统美德的养分,有助于学生客观认识自身和他人,学会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对待得失成败上更加泰然和从容,善于认可自己,欣赏他人;在处理人际矛盾中,减少极端思维和行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并学会自省,避免“自矜”、“自是”等不良习惯,培养平等、宽容等成熟健康的人格习惯等。

3.弘扬“智”、“信”精神,帮助学生确立明辨是非、从善如流、恪守诚信、知行合一。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并不匮乏,但许多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精神。传统道德中的“智”,不仅包含知识、技能,也包括学习精神、认识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抉择和坚持。“信”,主要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弘扬“智”“信”精神,就是要学会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在生活里做到知行合一、诚实守信。

此外,我国优良传统道德中,立志乐道、克己内省、改过迁善、笃实躬行等观念,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道德素养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大学生是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锋和主力军。重视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既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不断总结提高的课题。

本文作者:李春香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