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艺术理论
人与社会的和谐
实践中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其中,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这主要是因为人不但有其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社会属性,既有独立的自我,同时也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因此,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实际上就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建立在人与社会和谐基础之上。中国的传统音乐讲究以“和”制乐,一方面是乐器的和谐,声色之美要讲究“和”,另一方面是生理之“和”、精神之“和”、社会之“和”,逐渐形成以“中和”之乐治世的思想,在《乐记》中著有:“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可见“中和”之乐能够推动社会和谐。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认为要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礼、乐、政治、经济、刑法共同发展,其中乐最具有亲民性,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礼让、谦和,使社会朝着礼让、和谐的轨道发展。中国古代人在音乐审美功能上主张“仁”、“礼乐”的观点,认为“礼乐”的思想能够起到稳定社会的功能,正如《孝经》中的论著,“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不仅可以通过心理作用对人的性情起到规范作用,还有本身的审美愉悦性,可以影响社会的风俗、增进社会的交流、改进社会的面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中国的传统音乐中,最能够和合人心、凝聚人力、烘托喜庆祥和的就是民间音乐,特别是在劳动过程中创作的音乐,由于古时候的生产力落后,人们为了抵抗自然灾害,更好的生存发展,必须集结拢和起来承担一些艰巨的劳动,所以就产生了各种民歌,比较熟悉的有:劳动号子、渔歌、采茶歌、牧歌、樵歌等,通过劳作歌曲可以将分散的劳动力集结起来,共同劳作。在节庆活动中,民歌更能够衬托这种和谐、安宁、快乐的气氛,比如每逢元宵节、端午节等重大节日,民间都会自发的举行丰富多彩的音乐表演活动,极具感染性,充分体现了音乐的美感,同时衬托了和谐喜庆的氛围。除了民间音乐,构成中国传统音乐的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也都体现出推动社会和谐的功能。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的结晶,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不能仅仅局限于素质和修养方面,而应当将音乐的作用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建设上来。音乐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著名作曲家瓦格纳曾言:“音乐用理想的纽带将人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它可以消除个人的离群与孤独感,就在于它可以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能够融合在一起”。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与价值,主要是因为它的本质就是审美,而审美自身的超然性,使音乐超越了时代、民族以及阶级界限,使之具有非常广泛的普遍性。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体现了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所以音乐对人的思想情感自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中和”思想是指音乐可以愉悦人的心情,调整人的思想意识,端正人的品格,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在《庄子•天道》中有这样的论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就会达到“人乐”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都非常重视音乐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教化作用,利用音乐的美感,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人和”理想境界,在我国传统音乐中这种“人和”的观点非常多见,为了促进人与人的理解和沟通,以达到人们和谐相处的目的,将“和”的理念运用音乐的形式渗透进人们的意识中。
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如《礼记•乐记》中论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古代音乐美学从心里学的视角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平和、恬静的传统音乐审美情感。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具体体现,天生指自然,认为人和自然从本质上说是相通的,世间万物的生存发展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追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中是共通的,主张人与自然不能孤立的看待,而是要彼此渗透,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传统音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展现音乐整体的美感。大自然包罗万象,是万物的集合体,音乐是人对自然的感悟,是人的思想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传统的音乐注重用情感性呈现自然,富含文人内涵,比如孟子的“心性论”就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所以中国的传统音乐大都体现出对自然的模仿,比如《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高山流水》展现了自然界山水的特点,通过音乐能够体会到自然的秀美,从而感受到人高远的志向抱负和坦荡的胸怀。老子追求平和、自然朴素,孔子认为在音乐的审美中应注重“和”的态度,在这些古代思想家的重要主张中,可见他们都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传统音乐《月儿高》、《春江花月夜》、《关山月》等曲目,都诠释了大自然的美,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结语
“和”的观点渗透在中国的传统音乐的各个方面,体现了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特点,伴随着“中和”理念的发展,中国特有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体系逐渐建立。“和”的审美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来源,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种思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