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文化理论论文 » 正文

市区文化遗产报道的价值综述

2021-4-9 | 文化理论论文

从旧闻中挖出新闻,报纸是新闻纸,所以即便是做旧闻,也力求挖掘出鲜为人知的逸闻、富有新意的故事,让市民读来有新鲜感。如《民生公司高管后裔谈“大撤退”》,细述“大撤退”期间鲜为人知的故事,而其中一位与卢作孚比邻的被访老者,更是拉近的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注重文章本身的可读性。此类所有报道一一收藏整理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方便孩子们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无形中为市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知识的大普及。

文化价值:激活城市的文化生命力,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品位文化是什么?泛谈容易空洞。承载着文化的归根到底是人,各色各样的文化人才是第一性、根本性的表现对象。在《老宜昌》报道中,突出表现不同领域的文化人的思想与命运,主要表现对象有文化权威人士、普通文化人以及民间草根文化者。稿件特别容易写成史料性强、学究味重的文史稿,策划时一定要让记者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即便是引用学者的话,也要做到通俗易懂,耐读、可读、易读。

由于《老宜昌》报道的内容丰富,历史脉络清浙,文字清新可读,成为众多市民争相捧读的历史读本。不仅老宜昌人爱不释手.城区一所小学还将文化权威人士:借力思想解读文化。“老宜昌”系列中,特邀宜昌地方文化学者李发刚、寇士础、罗洪波等参与,组成专家团队,使得报道更权威。宜昌有一批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长期以来研究宜昌历史文化,是传承宜昌文化的“人力资源”。

报纸利用这种“专家优势”,既保证良好的传媒“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组报道中,情感的流淌自然而真诚。譬如《宜昌百岁老人回忆旧式蒙学》、《百岁老人见证宜昌百年交通变迁》等等,勾起老宜昌人的集体记忆,牵动无数读者心底的温情。

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集中发酵,无疑会唤醒城市公民的文化归属感,使得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正如宜昌市委宣传部阅评小组所言:“作为传媒,为一座城市留下文化记忆既是一种文化坚守,也是应该肩负起的文化担当。

我们在宣传新宜昌的时候不能忘记‘老宜昌’,记忆‘老宜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宜昌。”新闻价值:激发市民尊崇文化与文化人,创新传媒手段,放大传播价值《三峡商报》在这次大型的宜昌文化报道中升级传播形式,不断地放大传播价值—文化报道中凸显新闻价值,从而大大提高媒介自身的价值、品位和地位,赢得受众。

本次大型文化报道有这么几种形式值得注意:其一,从单一的文化报道,到组合式规模化的专题报道,后来延伸到的现场活动报道及实地踏访报道,《老宜昌》颠覆了以往文化报道静态化、平面化和固定化的模式,形成报纸上下的有效互动,激活了版面,吸引了眼球。其二,《老宜昌》文化讲坛延伸了报道的纬度。

将文化报道的多样化样本进行扩充,再次跟踪报道《老宜昌》文化讲坛,以期将这组文化报道做得有声有色,做出文化报道的另一个高度。其三,《老宜昌》将关注的视线转向各县市区,记者专程踏访各地的特色文化遗址,从而解读文化变化之源,挖掘隐藏乡野的文化达人、民间艺人,为我们展示多维多彩而内涵深厚的宜昌区域性文化。

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真正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现代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囿于自己媒体平台,而是报道中寻求契合点。

“传媒作为一种社会公器,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同,其社会责任感比新闻报道本身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峡商报》的《老宜昌》大型报道无疑是一次提高自身品牌、得到社会认同的自觉行动。

作者:罗春琅 俘茜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