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跨文化交际论文 » 正文

浅析跨文化下的旅游景点翻译

2021-4-9 | 跨文化交际论文

我国大部分景点名称虽然不长,一般都在四字以内,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但这些景点名称很多蕴含着悠远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内涵。例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山东的曲阜孔庙、洛阳的龙门石窟等等。在翻译这些景点名称时,如何做到既不失文化特色又能吸引外国游客,促进文化交流,是译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旅游景点资料的特点1. 从目的上来讲,旅游景点资料是为了有效传递信息,让游客更加深入了解景点,唤起游客的文化认同,激发游客的兴趣。因此,从文体上说,旅游资料是属于诱导型文本,其文本的核心应该是读者。译者必须从读者的欣赏方式,语言习惯出发,在最大程度地保留译文内涵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编码,形成信息,传达给读者,从而达到文本预期的效果。2.从内容上来讲,“旅游涉及多种学科,面广且杂。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天文地理到风土人情,甚至文化娱乐、吃穿用住,真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1]。旅游景点特色各不相同,对景点的介绍也不尽相同: 自然景点侧重的是风景,地貌的描述; 人文景点则侧重的是风俗、文化的介绍; 历史景点侧重的是历史事件的介绍。当然有些景点综合了以上所有特点,这对译者无疑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各方面的知识都应该有所涉猎。3. 从语言上来讲,景点资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用词典雅,辞藻华丽。中文尤其注重的是意象的表达,擅于运用典雅华丽的形容词来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例如: 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其二,中国人写散文喜欢用四字格,这是汉语里的一个特有现象,不仅可以使行文流畅,而且有气势,易上口。如介绍九寨沟景色的资料中有这样一句话: 站在远处凝望,巍巍雪峰,尖峭峻拔,白雪皑皑,银峰玉柱,直指蓝天,景色极其壮美。这里的五个四字格短语读起来掷地有声,气势恢宏。其三,善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 九寨沟景观五绝之一的雪峰,在蓝天的映衬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像英勇的武士,整个冬季守候在九寨沟的身旁。在这一句中拟人的运用让景色立在了读者的面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比喻、对仗、排比等手法也都常常运用于旅游资料的写作之中。其四,引用诗句。我国的名山胜水处处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诗句,这些诗句不仅准确描述了风景的优美,同时本身也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仅是描写庐山景色的古诗就有将近三十首之多,而很多的宣传资料也都会借鉴诗歌来渲染景色的优美,吸引游客。

跨文化翻译策略在旅游景点资料翻译中的运用

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指称意义的转化,更是信息文化的传递。[2]前面提到过,旅游资料是一种诱导型文本,旅游文本的翻译应该同样具有既能够为游客介绍景点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又能够吸引游客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翻译旅游资料时“要做到准确、通俗、明晰,译文要有吸引力,能雅俗共赏,使各种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均能易于理解,乐于接受”[3]。笔者认为,在进行旅游资料翻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 一) 以旅游文本的目的为导向。( 二) 尽可能保留旅游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这样才能达到旅游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 以读者的语言习惯,接受能力和审美观点为准则。“译者不能生搬硬套目的语读者不熟悉的原文文化和审美信息,让读者屈从就范于原语的文化和审美思维,这样虽然表面上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但实际上达不到旅游宣传推介的目的。”[4]10( 四) 采取灵活有效的跨文化翻译策略。恰当的跨文化翻译策略是保证前三点原则实现的有效手段,使译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音译音译法多用于旅游翻译中专属名词,地名和人名的翻译。这是符合国际惯例所要求的地名人名单一罗马化,即使用普通话中的汉语拼音。大部分的旅游景点名称都是采用的音译方法,如: 北海公园( Beihai Park) ; 苏州园林( SuzhouGardens) ; 滇池( Dianchi Lake)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景点名称都适用于音译法。有些景点名称含有特别寓意时,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故宫的正大门“午门”,这里的“午”是有其含义的,代表的是“子午线”的意思,因此“午门”的翻译是The Meridian Gate,而不是 Wu Gate。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对我国的文化古迹、名胜风景的历史非常了解。2. 音译加注释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汉语中的有些词汇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形成了词义上的空缺。如果这些汉语词汇是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那么要想达到既保留和宣传这种文化特色,又让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在翻译资料时译者往往要采用音译加注释法来弥补空缺,即对某些词进行解释说明。例如: Jiuzhai Valley is locally known as Jiuzhaigou( Chi-nese for“Valley with Nine Villages”) ,这里对景点九寨沟采取了音译的方法,让游客能够体会到独特的中国风情,而后对景点名称进行了注释,这个注释更准确忠实地传达了原文信息,解释了景点名称的由来,达到了旅游文本的目的。

再如: 介绍昆明石林的旅游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 other aston-ishing sights include “figure of Ashima”,“shi ba xiang song”( its name originating in the Chinese love story,“Liang Shanbo”and“Zhu Yingtai”) ,译文忠实地直译了在中国人人皆知经典爱情故事里的桥段“十八相送”,但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对这个词没有任何认知和感情,译文在加上了括号后的注释之后,必定能激发游客对这个爱情故事的好奇心,有了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欲望。除此之外还有类似于: 粽子、风水、八卦等名词,翻译成英文都是用的音译加注释法,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内容,如果在旅游资料中出现而不加以注释的话,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极大的困惑。3. 增译中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和历史事件、人物、诗歌有关,为了使译文能够更好地被理解,译者往往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增加一些信息和背景知识,这种做法我们称之为增译。但使用增译法时,必须要注意,增译的内容必须是和原文密切相关的,且能够被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和理解。例如: 大观楼位于滇池北岸,修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九年。中文习惯于用朝代来记录和表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提到某个朝代,就能让人想起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现在的距离感,然而外国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感受的,更不用说记得每个朝代的皇帝了,如果不加以解释的话,游客是无法感受其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远,因此在翻译这类时间时,都会用公历年份加以解释。译文应是: The Grand View Pavilion,Located at the lake’s northernbank,was built in the 29th year of Kangxi Reign in the Qing Dy- nasty ( 1690 AD) . 又如: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征服其他国家而统一了中国,建立秦朝。可译为: Qin Shihuang ( the first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conquered all opposing states and u-nified China in 221B. C,establishing Qin Dynasty.4. 删减重组法前面提到中文旅游资料的语言特点是: 用词华丽,喜欢用形容词来进行渲染。语言精练,擅长运用四字格词语,营造宏大的气势。“中国人重直觉而英美人重实证,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英美人重逻辑思维。”[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