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民族文化研究论文
升华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阿坝师专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核心聚居区,境内藏羌文化底蕴深厚,遗存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遵循教育规律,结合自身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形成了“传承、创新、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构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创新的有力支撑平台,培育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之沃土,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抗震救灾、异地复课及灾后重建的艰苦卓绝的办学条件下,阿坝师专始终紧密结合地处民族地区的实际,利用师生来源多样、民族广泛的优势,扎根藏羌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紧紧围绕以创新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以构建民族大团结、大和谐为基本点,以传承创新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展独具阿师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铸就了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气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上级的高度肯定。2010年度学校获得省教育厅、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三等奖。
创建校园文化建设支撑平台
震后灾后重建,学校从选址、规划设计到建筑施工,均考虑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学校灾后重建的育人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现已拥有了省内领先的教学实训场所———水墨桃源大剧院,建有音乐厅2个及配套的公用舞厅、练功房数个,建有锅庄广场,配备一流的音响灯光设备。学校与汶川等县开展县校合作,积极参与“四川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乡村旅游节”等大型活动,充分利用水磨镇及周边城镇的旅游资源及配套娱乐设施,为民族文化艺术深入研究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开展搭建了良好的硬件平台。为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的文化研究底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软实力。学校搭建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大平台。一是学校依托藏羌民族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以及自身雄厚的民族文化研究实力,产学研有机结合,坚持传播、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文化底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组建九寨神韵艺术团、熊猫合唱团、健美操队、啦啦操队、旅游工艺品设计团队等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传承创新活动,为师生施展才能条件,提供平台;三是邀请校内、校外专家传经送宝,切磋交流,为师生的教与学搭建了足够的展示、提升平台;四是学校民研所和四个科研团队主动与有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共建学术研究机构,联合举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打造学术交流的高层平台,加强与各学术研究团体的战略合作,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地域性、民族性、唯一性的特色科研成果和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为此,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为学校授牌———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发展中心。
着力推出特色精品成果
学校始终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将民族文化艺术的创新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建设相结合,推出了大型藏族音乐剧“格萨尔王”和大型羌族情景诗画乐舞“云朵•萨朗姐”等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其中,“云朵•萨朗姐”是学校倾力打造的一道民族文化艺术大餐,已于2012年6月在水墨桃园大剧院公演,目前已对外演出数十场。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行内专家的高度评价。该节目以羌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瓦尔俄足”,即羌族民间“妇女节”为创作背景,以羌族的母亲文化即萨朗文化为主线,赋以诗画乐舞的演绎形式,再现古羌文化之神韵。“云朵•萨朗姐”等文化艺术精品的推出,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及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但提高了学生评判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确立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使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引者。
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学校开展了民族歌舞大赛、民族原生态歌舞展示、民族服装秀、校园歌手大赛、校园舞蹈大赛、健美操大赛、演讲比赛、技能大比拼等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这些活动是校园文化成果的集中展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的最高级别展示。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民族大团结、大和谐的集中体现。学校为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融合、交流和谐发展,把民族艺术文化如:国画、民族歌舞、藏族祥巴(版画)、羌族萨朗(歌舞)、羌绣、藏族唐卡等作为学生创作和展示的题材,形成了“人人创作、人人展示,天天展示、周周更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各民族师生间的交流、融合,使得广大学生了解了各民族的民族文化特性,消除认识的偏差,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在校内的共生共存、繁荣发展,构筑了和谐、团结的校园。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寓教于乐,产生了自豪感,提高了审美情趣和能力,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牛津、剑桥的学生说:“他们在学校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被熏陶出来的。”这个“熏”字体现的就是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使深入其中的学生们深刻受到大学精神的熏陶和洗礼,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育人效果,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了对其理想人格的塑造。笔者认为,一个学生在学校花费许多时间学到知识不可能全部运用或者渐渐被遗忘,而真正有效和持续的运用于一个人的,正是在学校体验到的那些“艺术和习惯”,这些“艺术和习惯”正是校园文化。
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上下工夫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把文化与艺术、文化与美学深度结合,鼓励和倡导各民族师生在人文、风俗、礼仪、思想中进行交流、学习、提升和传承,使全校师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及相互之间的交流,传承创新了优秀民族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涌现出艺术精品,在各种比赛中获得荣誉。十一五以来,学校学生已在国际比赛中获得1项金奖和1项第2名,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101项(其中14项一等奖),在省级比赛中获奖296项(其中59项一等奖)。学校教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成功申报了6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其中《羌族释比经典》荣获国家政府奖提名奖图书奖。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从历史沿袭风气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