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师德论文
高校师德建设的特定内涵
在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拥有崇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必然会对学生产生特定的感召力,学生会从教师的举止言谈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真谛,领会到独立、批判、追求真理的价值观。作为教育工作者,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教师不应以商场法则来定位自身职业和价值,而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感染和教化学生。因此,重塑高校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高为师:高校师德建设的专业背景。学校的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是其永恒的主题,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存储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努力承担和认真完成工作任务,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科研攻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优化研究手段,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质量。坚持正确导向,锐意改革创新。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中,严谨求实,精益求精,自觉抵制和反对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的错误倾向,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
身正为范:高校师德建设的行为规范。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于常人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在这一工作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培养高素质人才起着关键作用。因而要求教师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学生要言传身教,以身立教,做学生的楷模,做社会的表率。力求用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艺对学生实施教育和陶冶。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生活,注意学生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多种手段,从思想、品德、学业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高校师德建设的动力机制
切实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着眼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将师德建设与教师成长和发展相结合,将师德教育与教师培训、进修相结合,将师德评价与职务聘任相结合,将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相结合,从监督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五个方面,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的动力机制,以保证师德建设取得实效,为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建立监督机制。一是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应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党委领导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党政工团等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体制。党组织着重抓方向,定目标,树典型;行政着重抓建设,抓考核,抓奖惩;工会着重抓活动,抓检查,抓评比;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和团体着重抓监督,抓落实,抓反馈,共同承担起师德建设职能。二是广泛参与,强化监督,成立师德建设督导巡视组。由学校领导、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学生家长与学生代表共同组成师德监督岗,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学校设立校长信箱、师德投诉电话、师德监督网站,将自律与他律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对教师师德加以示范和警戒,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鼓励教师自我加压,从严自律,自我完善。
探索培训机制。高校是多种人力资源的集聚地,师德建设既要面向教师队伍,也要面向管理队伍、教辅队伍,应按照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的思路全方位加强师德建设。一是制订明确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把师德培养纳入人力资源建设规划和职务培训计划,面向全体员工加强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同时不定期地举办由全体党员、干部、教师等参加的职业道德理论培训班,邀请一些师德典范作专题报告,组织开展“师德问题”大讨论,结合教职员工自身工作,谈师风,谈思想,谈经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二是把师德建设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以提高教师师德教育为重点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塑造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对新教师则强化岗前培训,建立导师制度,把师德教育寓于业务锻炼之中。对在岗教师的培训,重在教学科研上压担子,培养他们自强不息、刻意进取的科学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师德风范,并加强师德教育和考核,促进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不断提高。
强化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个方面:一是在已经制度化的教学科研奖励中要突出师德方面的内容,如在教学优秀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项的评选过程中,在教学科研成果水平大体相当的情况下,要重视师德因素。对认真履行师德义务、德艺双馨的教师,可以通过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方式,树立先进模范典型,使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拥有强烈的事业成就感和自豪感;二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激励机制全面引入绩效导向的薪酬制度中,重在依据教师的工作绩效与师德水平确定薪酬,通过薪酬与业绩和师德挂钩,承认和体现教师师德和业绩对学校的贡献,并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加大对关键人才、骨干教师的政策倾斜,以有效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和荣誉感,全面发挥高校的教育职能,推动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完善评价机制。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首要问题是要明确树立师德评价是教育教学评价重要内容的理念。一是注重将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以体现良好师德形成的延续性、全面性和稳定性,切实发挥师德评价的激励作用;二是从重行政部门评价向重学生评价转变。教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师德究竟如何,广大学生最有发言权。此外,最关键的是建立健全科学的量化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师德评价的可操作性。师德评价应分为职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四个层次,并应将评价结果与岗位聘任、职务评聘、表彰奖励、年度考核挂钩,对师德行为不合格,学生、社会满意率低的教师,实行评先、评优、晋职“一票否决”;对在教学科研中严重失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不予晋升晋级,情节严重者要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重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师德评价活动,推动高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