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态旅游论文
玉树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有利条件
在现代城市化的历程中,起初工业城市是其目标,在工业成为城市主体的同时,也成为区域的主要污染源。随着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追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和自然更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各国大中小城市的共同行动目标,相应地城市也开始由工业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生态型城市过渡。玉树地区突出的生态地位和功能可用“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来概括。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全州辖地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7.5%。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是玉树当前乃至今后最首要的任务。建立生态城市是玉树城市化的根本方向,只有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化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在10%至30%以下为早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间为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为成熟期阶段。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玉树城镇化率为32.11%[2],进入城市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在玉树州确定的“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中提出,要全面完成玉树撤县建市工作,加快小城镇和新牧区建设步伐,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到“十二五”末,全地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同时,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分享发展成果之需求矛盾,玉树地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吸收农牧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减轻草场压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推进科技进步,促使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优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扩大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通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扶贫搬迁等政策,使广大的移民向更适宜生活的地方迁移,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条件改善、物质更丰富、生活更方便的好处。
玉树生态旅游资源优势非常突出,为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提供了生态基础。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三性”:(1)垄断性。玉树地处三江源区,拥有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和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高原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2)多样性。玉树享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中华水塔、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美誉,不但拥有大山、大江、大河、大雪山、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峡谷、大动物乐园等地理、水域、气候、生物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资源,而且还汇集了藏传佛教、唐蕃古道等宗教、遗址等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更有歌舞、赛马会等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态旅游资源。高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3)神秘性。由于玉树地区高海拔、气候寒冷、地域辽阔、路途艰辛,这里的一切对域外的人来说,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里天高地阔、山高水长,让人们不能不敬畏大自然神秘力量。当地独特的天人合一的高原生态文化、宗教思想,具有探究不尽的深奥。
2010年4月14日,玉树结古镇发生7.1级特大地震,造成严重社会经济损失。但灾后的大规模重建,有利于塑造城市全新的形象。独特、优美、性格鲜明的城市物理空间是生态旅游城市发展的必备要素。结古镇不仅是玉树州行政、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未来体现玉树生态旅游城市城镇面貌的重要地区。通过科学规划和重建,形成结古镇及周边城镇统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城镇面貌,全面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对于塑造玉树全新的城镇面貌、增强结古作为区域旅游中心的服务和支撑功能,建设鲜明的生态旅游城市形象是难得机会。同时,地震发生后不久,国务院和青海省政府确定了玉树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土地利用、生态建设、信贷优惠、产业发展投资、外来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移民开发等诸多扶持政策,[3]这不仅为灾区恢复生产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为玉树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提供了政策、物质方面的支持。
玉树建立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般而言,城市总是在地理、气候、土质、矿藏条件和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吸引人口、资本向其聚集,而自然资源匮乏或长期难以利用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总是落后于资源丰富或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玉树州辖区虽然辽阔,但雪地、高山、沙漠、戈壁等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占很大比重,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明显处于劣势,不少地方不具备城镇建设的条件,难以快速形成密集且相互呼应的城镇群。地质考查表明,青藏高原板内盆山耦合具有特殊的时空结构,[4]受下地壳流动的制约。[5]中新世以来,以恒河盆地为主要源区的下地壳流动开启了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过程,年轻的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大,特别是处于流动状态的下地壳软流层厚度大,因此板内地震十分发育。[6]玉树州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较高级别的地震。“4•14”地震导致结古镇房屋大量倒塌,教育、卫生、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7]原有的城市格局基本被全部摧毁,一些重要旅游景区景点也未能幸免。因此,灾后重建任务繁重。但高寒气候和峡谷地形,又缩短了施工期,提高了施工难度,给玉树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带来了诸多困难。
三江源地区在中国和整个亚洲承担着巨大而特殊的生态任务,同时高、寒、旱的自然环境特征和长期低强度人类活动,造成地区生态系统封闭性强,对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承受能力和恢复性弱。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玉树属于“三江源水源涵养重要区”,为禁止开发区,地区发展以水源涵养功能为主。[8]自2007年三江源地区实施大规模生态保护工程以来,玉树生态退化趋势明显缓解,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生态保障功能不断加强,三江源旅游资源的价值禀赋进一步提升。但2010年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域内的生态系统,再加上灾区防疫中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救灾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另外,从2005年起,陆续迁出三江源地区的2万多生态移民在地震中损失严重,如果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一些人可能重返三江源草原牧区,进一步增大地区生态环境压力。[9]所以,协调生态保护功能、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玉树打造高原生态旅游城市所面临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