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通识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院校通识教育体系创建思索

2021-4-9 | 通识教育论文

本文作者:陆勇 崔刚 单位:盐城工学院教务处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对学生“通识能力”的要求

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对本科层次工程师应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有11条,其中,涉及通识教育的内容有7条,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从事工程专业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服务意识”;“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出事件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等等。[3]按照通用标准,无论是行业标准还是基于行业标准的学校标准,都要注重体现出“卓越计划”对学生的通识教育要求,这些要求可以概括为基本素质、现代工程意识、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管理沟通合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等方面。[4]地方工科院校在“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编制过程中要考虑工科院校的“专业性”与地方院校的“地域性”,因而通识教育设计过程要以培养未来工程技术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专业发展潜力为主线。社会适应能力主要通过社会道德伦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培育、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和协同创新意识培育来实现;专业发展潜力主要通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全面的工程基础技能、一定的国际工程视野和面向工程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来逐步形成。培育学生的通识能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科专业学生的“通识能力”与“专业能力”共同构成了现场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工程能力。围绕学生的通识能力,整合通识课程,构建基于“卓越计划”理念的通识课程体系成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地方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按照“大工程”教育理念和高校通识教育发展趋势,设计通识教育内容,重构通识课程体系,是地方工科院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卓越计划”对学生通识能力的要求,整合现有通识教育课程也成为实施“卓越计划”试点的关键。目前,地方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上与综合性大学无异,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政府规定的通识课程数量较大,学校通识课程规划与设计的可回旋余地非常有限”,“通识课程的特色和差异皆不明显”。[5]在既有的体制内,构建基于“卓越计划”理念的通识教育课程,地方工科院校可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以能力培养和素质培育为目标设计课程结构,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由不同类型的课程构成,这些课程在培养人才通识能力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各类课程既能发挥各自的功能,又能在整体上相互促进。一般说来,“课程体系是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反映,它属于课程结构中以内容为维度的结构”[6],“卓越计划”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就是能力培养和素质培育,围绕这一目标,需要科学设计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通过相应的课程来实现。在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都要与“通识能力”对应的知识、能力结构相一致,同样,“通识能力”教育所需要知识、能力结构也都要对应到相应的课程。

二是以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标准整合现有课程资源,注重消弭学科专业界限。现有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两大部分,公共必修课强调政治教育功能、工具技能掌握以及服务于专业学习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但“缺乏健全人的基本素养教育”;而通识教育选修课主要采取教师自愿申报,课程开设极具随意性,缺乏顶层设计,“内容结构杂乱无章在各大学普遍存在”[7],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呈现明显的知识化倾向。“卓越计划”通识课程体系构建,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以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标准,注重消弭学科专业界限,把零散的通识课程整合到相应的模块中,将系统知识传授转变为综合能力培养,实现“卓越计划”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和个性发展的理念明确教育层次,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统一。“高等教育应是一种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8],通识教育的基本使命有两个方面,“第一大使命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教育是次要的,方法的教育是最重要的;通识教育的第二个意义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习、教会做人是通识教育的使命”[9]。通识教育所谓的“通”其实不是要培养无所不能的“通才”,而是培养具有“贯通”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通识课程体系在构建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个性发展的理念,设计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层次。地方工科院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学生素质,合理确定自身通识教育层次,不能以专业课程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构建通识课程,要充分发挥通识隐性课程对学生通识能力培育的作用,合理设定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比重。

四是以地方工科院校的比较优势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培育通识课程特色。与综合性高校相比,地方工科院校由于形成历史、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等因素,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中,人文社科与理学相对薄弱,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先天不足。在“卓越计划”理念下重构通识课程体系必须立足原有基础,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地方工科院校的比较优势在其“地方优势”、“服务功能优势”、“科类优势”、“产学研合作优势”和“师资队伍建设优势”[10],这些优势归结起来就是“社会实践”方面的优势,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工程人才,使地方工科院校在办学过程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的经验。在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地方工科院校要扬长避短,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在强调过程教育中,逐步培育基于“卓越计划”理念的通识课程特色。

Top